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512一周年文章:“5•12”成都式纪念——生者为大

2009-05-11 14:1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吕明
人们被无法忘却的记忆带到这里,而每一寸残垣断壁上磨砺的痛楚,每一处香烛素纸里燃烧的思念,愈加使人们坚定地相信:记忆,永远不会成为废墟。 有纪念馆,追思法会;也有音乐

人们被无法忘却的记忆带到这里,而每一寸残垣断壁上磨砺的痛楚,每一处香烛素纸里燃烧的思念,愈加使人们坚定地相信:记忆,永远不会成为废墟。

有纪念馆,追思法会;也有音乐节,麻将大赛

在舞台上下一致高喊“四川雄起,成都雄起”之后,成都保利198郁金香公园迅速却不失自然地从纪念地震的肃穆过渡到了音乐节的激情。

震耳欲聋、尖锐的金属音乐刹那间刺穿长空,摇滚青年们的身体便开始疯狂地摆动。随处可见挥舞的大红旗,帐篷、海魂衫、红丝带……

5月1日到3日,震后成都——这个天府之国,以一场为期三天的热波国际音乐节的名义,拉开了“‘5·12’大地震周年纪念”系列活动的帷幕。

低调纪念

“在地方政府的层面上,这差不多是我们成都市官方的唯一活动了。”成都市委宣传部的官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目前成都市还没有在5月12日举行公祭悼念地震遇难者的打算。”

另一个在成都举行的官方活动,设于一周后的2009年5月12日。当天,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将各自派出一名副职来到成都大邑县的建川博物馆聚落,举行小规模的纪念活动——为一个地震纪念的展览馆揭幕。

“我们将延续以前的做法,在政府的层面上,更关注于灾后重建工作。”这名官员说,“我们定的基调是少提地震,要鼓励生者积极向上。”

此前,成都商报曾征集过地震纪念碑设计方案等活动。“应者如云,效果很不错。”负责征集活动报道的媒体人士说。

成都市美艺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钟光瑁是第一个应征提交“5·12”汶川大地震永久性纪念碑设计方案的人。他回忆说,地震刚结束不久,他就拿出了永久性纪念碑和花卉纪念设计图案各8套。“当时还听说有政府官员提出在成都的天府广场搞一个纪念碑。”

但这个方案很快被政府否决,“一方面,成都不是重灾区,另一方面,现在主要都是搞救灾,在这方面比较淡漠。这肯定要搞,但现在不是时间。”钟光瑁以自己的思考理解政府的决策。

不大张旗鼓的公开原因,是为生者。一方面,要避免在这个敏感时刻刺激大家的情绪,另一方面,是避免影响成都“宜居城市形象”,最终影响成都的旅游经济。“5·12”汶川大地震后,成都一直被列为“灾区城市”,去年成都满大街的帐篷,一度让人误以为受灾严重。“大家不愿来,国家旅游局刚好又下‘禁游令’,仅去年6月一个月的损失累计就超过300亿元。”成都市旅游局一名官员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但实际上市区受灾很小。”成都市政府决定要改变现状,“既要利用好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名气,提高成都市的知名度,更要告诉大家,来成都旅游是安全的。”

去年6月11日,灾后不到一个月,成都市旅游协会和成都文旅集团先是请来了亚太旅游协会的一名“危机管理”专家给四川旅游局的官员和业内人士集体上课,学习如何迅速恢复灾后的旅游业。“灾难带来了损失,但也让全世界的目光都关注着四川、关注着成都。”“专家”一开始便建议,成都要学会做“事件营销”,成功转换地震带来的影响。

“他给我们介绍了泰国海啸、巴厘岛爆炸案的做法。”这名旅游局官员回忆说,“让我们一定要借助媒体的力量,要告诉世界:成都是安全的,成都雄起!”

“这次演讲给我们的思维带来了很大冲击,后来,我们的很多工作都是按这样的思路进行的。”

去年7月,《赤壁》首映典礼最终落户成都武侯祠的幕后争夺便是例证。熟悉内幕的当地记者回忆说,成都旅游遭受重创,大家都很希望借《赤壁》的东风,为成都旅游注入一剂“强心针”。

“积极宣传地震旅游品牌”

工作的效果已经体现。地震过后,重新发动的成都旅游业引擎启动得更为猛烈。“成都现在已经成为救灾工作的中转站和休息站,无论是救灾人员还是物资,都要从成都路过。”

成都市假日办公布的数据说,今年“五一”假期间,成都旅游接待人数298万人次,同比增长 15.2%;旅游总收入11.22612亿元,同比增长22%。

地震遇难者公墓、地震遗址公园、地震遗址观景平台、地震纪念馆、地震纪念广场……游客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成都度过几天安逸而悠闲的日子后,便匆匆搭上“震中一日游”的中巴朝震中开去。

在都江堰景区的大门口,“最悲惨,五一二,真实版”“五一二第一现场DVD光碟,十块钱一盘,不震撼不要钱,惊天动地”。记录灾难的光碟,头天晚上刚刚在成都被加班刻录出来,现在灾区被不同的人购取。

政府和民众情绪复杂。“他们很多人是去年来救助过灾区的,现在来看看,也是出于好心,他们来了,毕竟给我们带来了旅游收入,我们不能不欢迎。”

成都下属的都江堰市委党校的一份《都江堰市灾后旅游业恢复与发展的思考》的课题报告,代表了这样的心态。

报告一方面要求正视地震给旅游者心理上带来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却提出要积极宣传“地震旅游”品牌——地震虽然“给都江堰市造成了巨大损毁,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造就了大量的山体滑坡、路桥断裂、堰塞湖、建筑废墟等地震遗迹;形成了众多的抢救现场、临时指挥部、救护站、安置点等救援遗存和震撼心灵的影像作品。(但)这些震后遗迹、遗物、遗存、影视资料都是灾难的象征,是铭记历史、感恩社会、教育当代、启迪后人的宝贵财富,更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毕竟生者为大,活着的人活得更好才是对死者最好的告慰。”钟光瑁如此理解说。

朝向生者之心

但悼念逝者的民间活动,并没有停过。5月4日,在大邑县安仁镇,樊建川的地震博物馆正在做最后的清理工作。5月12日这天,他的这个号称最为全面的汶川大地震博物馆将正式开启。

逼仄的空间内,堆积着从地震发生起便开始收集的各类震区实物。随处可见的门牌,被巨石压扁了的汽车,坍塌学校搜集来的小学作业本,幼儿园孩子被扭成一团的小童车,搭载妻子回家的摩托车……每一件都烙印着地震波的创伤,让参观者压抑得无法动弹。

距离不远处,是中宣部临时建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主题展览馆。“博物馆已辟出一块地供他们建设永久性的陈列馆。”樊建川说,国家主义的展览大空间内,陈列着9个政治局常委在地震灾区指导救灾的图片。更多的还有军民团结,灾后重建等内容的图片。“中宣部的展览馆更侧重国家层面的宏观阐述,关注的是人间大爱,彰显的是中华民族最美好、最善良的感情和品格。他们表现的都是,大家在危难时刻奋不顾身、舍生忘死、不等不靠、守望相助,以非凡的坚强意志投身抗震救灾,表现出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可贵精神。”“我们更关注的一些地震细节和个人的东西。”樊建川说,他搜集的文物有三个特征:一是面广,重灾区都要到,同时兼及社会各阶层、各军种,消防、媒体、志愿者都有;二是特别强调地震信息量大的东西,比如标语、请战书、遗书、公告、通知等;三是搜集典型的文物,邱光华的遗物、空降团的降落伞、“朱坚强”、甚至包括争议教师范美忠的眼镜和逃生时用的红楼梦,都在陈列之中。“最惨的照片没有用;学校坍塌的没用;偷盗抢劫的只用一张照片”,樊说,“但我们博物馆的方向仍很明确。 爱和坚强很重要,但我们认为,吸取教训更重要。”

5月12日下午,建川地震博物馆将举行一个民间性的纪念活动。14点28分,警报拉响,参观的嘉宾,每人手捧点燃烛灯、鱼贯而入,将烛灯浮于博物馆的水池中,以悼念逝去的亡灵。

艺术家的参与是建川地震博物馆的一大特点。“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捐献的。将近200件,价值上亿。”樊建川说。

艾轩、杨飞云、王学东、何多苓、朱成等知名画家和雕塑家的作品,郑州雕塑院的几十名雕塑家制作的几十件雕塑作品,将全部在馆内陈列。

令参观者彻底震撼的,将是朱成和多名当地艺术家联手创作的名为《尊容》的浮雕铜肖像。5月12日,他们将在建川地震博物馆的纪念墙上,镶嵌上首批512个逝者的铜像。“我们的承诺是,希望能为每一位遇难者都塑一个肖像,一两年做不完,就三四年,反正会一直做下去。”朱成说。

而同时,在普通人中间,一些更关注个人体验的纪念活动悄然而生。

“让我们在2009年5月12日,晚八点至晚九点,这一个小时里,关掉电视,关掉电脑,放下手中的报纸,让我们一起阻断所有能和外界对接的一切关系,站在只属于自己的一寸土地,和自己说说话和那个正在陪伴你身边的亲人、朋友或爱人说说话,那些出现在你生命中的人们说说话,一起去冥思那些点点滴滴感动我们的一切。回到生命的起点,回归存在的意义”。成都环保NGO野草文化传播中心发起的这个“敬畏生命追思‘5·12’拒绝外界信息一小时”的民间悼念活动现在正在成都民间组织间传递。“相比于大规模的仪式,我们更看重的是寻求个人的体验,特别是心理反应。”中心负责人何磊说,“太多的活动正在带上商业的色彩。也许我们应该静下来,让生者有一个面对自己和亲人的机会。”

“信仰的终极关怀就是对死亡的探讨。我们希望在这种诉说中,转化为对生活的热情,直面未来。”

一周年之际,宗教界纪念活动更加频繁,在玄奘出家地、西蜀古刹大悲寺,从5月10日开始,高僧大德们将云集于讲经堂,吟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为“5·12”死难者举行三天的追亡超荐法会。

到5月12日,仪式将达到顶点。以位于灾区的什邡罗汉寺为中心,一场全国佛教的祈福大法会将全面展开。

同一天,在成都文殊院内,同样将举行大规模的悼念活动。上午是大众诵经,下午2点28分,是“纪念5·12罹难同胞公祭法会”。傍晚时分,超荐往生瑜伽焰口法会将在此古刹举行。

梵音阵阵,摄人心魄。但也许更多的成都人将以另外的方式度过这一天。

就在与文殊院一墙之隔的成都文殊坊,一场名为“蓉城雀王大赛”的成都麻将大赛正如火如荼举行。响彻成都上空的麻将声,将从5月1日一直延续到15日。

在少陵路、九眼桥的酒吧街,在著名的宽巷子和窄巷子里,酒吧、茶馆、饭店将依旧24小时营业。斛筹交错中,歌手浅吟低唱,歌声里,小酒微醺。“灾区人民在余震中等待吃喝;成都人民在吃喝中等待余震”。素来以豁达潇洒著称的成都人,地震过后,正在以四川人特有的豁达态度度过每一天。

(编辑:如雪)

相关文章:

512灾后重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512灾后重建:甘肃文县,国家贫困县的重建苦涩

512灾后重建:北川擂鼓镇——板房里的准城市生活

512四川地震一周年文章:这一年你没被击垮,就永远不会被击垮

精彩推荐:

外交先行官:中国杂技在海外

09护士节温馨祝福短信,给救灾医务人员送祝福

“中国最会当官的人”:徐世昌与书髓楼藏书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