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世界性的大诗人,他的出现如万里楚天的晴空霹雳令人瞩目。同样,楚骚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异军突起也一样另人惊讶。许多人都认为屈原的出现是秦以前文化的聚合效应,但笔者认为,屈原产生的根本是楚地特有文化的孕育,他的成就聚集着楚文化的精华,使楚文化上升到足以与北方文化并立的地位,并且丰富和充实了中华文明。为此,笔者就屈原的文化价值浅做分析。
一 、屈原与楚文化
提到楚文化就不能不说到春秋战国时的楚国。《战国策 楚策》文:“楚,天下之强国,大王,天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泾之塞,郇样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主之资也!”由此可见楚之幅员辽阔,势之广被,实力充盈。军事上可抗秦国,经济上可比齐国。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强国却被称之为蛮夷,主要就是因为楚地文化的落后。《中国文学史》认为“周公制礼作乐,变革中原文化时,由于地处偏远,楚国受到的影响比中原诸国小,所以一直被中原诸国以蛮夷视之。”(《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楚国虽然因为文化的落后被中原诸国瞧不起,但楚人对于中原文化却十分自觉的接受、学习,因此中原文化深入楚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楚国贵族的政治理想,历史观念和价值取向。”(《中国文学史》)。但就由此说屈原的出现是承袭了中原文化或主流依然是中原文化,都是欠妥当的。
其一,屈原虽然是楚国贵族,接受了中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但屈原文化的成就却不能属于中原文化而且他在中原文化上也无所建树。其二“在民俗和审美趣味上,楚国则明显的表现楚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学史》)。虽然楚国的贵族学习中原文化,但不可避免的也受到南方百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使得楚文化有“信巫鬼,重淫祀”之称。(《汉书 地理志下》)。其三,屈原主张联齐抗秦,维护楚国的利益也符合中原文化的精神,却在政治上归于失败,楚国的国势也日益衰落,使得屈原对中原文化产生背离,也正是这种背离才使楚文化在中原文化上有了一席之地。
楚文化亦称楚辞文化,楚辞的渊源则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九歌》则是屈原把楚地的祭祀巫歌加工整理而成的。如果说楚国的王公贵族等上流社会受中原影响较深,那么楚国的下层民众则更能代表楚国本地文化的特点。正是原于这些祭歌神奇浪漫的风格与自然古朴的境界,才使屈原的作品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全新的开创性。屈原的《离骚》、《天问》、《国殇》等也很大程度的发展提炼了楚地文化,从而使楚文化的精华得以展现,并且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发展壮大起来。从现在文学的定义来看,楚文化的形式载体才可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他把“自然的艺术”和“艺术性的自然”相融合渗透在一起,在一定意义上讲,才真正开启了文学在中国的发展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