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回忆五四运动前后在安徽的活动(2)

2009-05-04 17:3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朱蕴山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但是实权操在国务总理段棋瑞的手中。北洋军阀与地方势力矛盾重重,政局十分紊乱。张勋认为这是大好时机,大造复辟舆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但是实权操在国务总理段棋瑞的手中。北洋军阀与地方势力矛盾重重,政局十分紊乱。张勋认为这是大好时机,大造复辟舆论,在徐州召开“督军团”会议,组织军阀攻守同盟。倪嗣冲的反动势力在皖复起,他们大力搜捕革命党人。杨允中不幸在上海被捕,押解到蚌埠,英勇殉难。我接到芜湖赭山第五中学教员、陈独秀的密友刘希平由芜湖来信,催我速到他处避难。1917年2月初,我秘密来到芜湖,住在赭山第五中学。当时的校长潘仰山,对我尚起了掩护作用。刘希平在该校讲修身课,即现今的政治课,高语罕担任国文教员。他们提出筹备工读学校(即芜湖职业学校),要我担任驻校董事,借以掩护。同时我还见到了李光炯⑵、卢仲农、王肖山等人。大家一致认为,黑暗的政治局面甚长,这不仅是安徽一个地方的现象,当前的任务应该争取在学校机关长期埋头下去,从改革教育、培养青年人手,提倡新文化,竭力而慎重地介绍新思潮,去提高青年们的社会责任感。做好这项工作,还应该大力提倡普及义务教育。

在大力作好普及教育,提高青年革命觉悟的同时,我和刘希平6月初还到了上海,去进一步推动反对倪嗣冲运动。在那里,我写了一本《燃犀录》,即《倪嗣冲祸皖记》,来揭露倪乡救皖。可惜原稿已经散失。当时倪嗣冲得知此事后,曾派颍州倪某家走卒以5000金和安顿高位向我贿买此书,被我严词拒绝。8月份刘希平返回安徽,我继续北上。来到北京后,我去北大找了陈独秀和胡适,还找了皖籍议员常恒芳等人,并和他们交换了对当时政局的看法。我告诉他们,我们想从教育青年人手,同时,发动皖籍军人去反对倪嗣冲的安武军等做法。这些意见都得到他们的支持。

1917年9月,广东护法军政府成立,推孙中山先生为大元帅。我应鲁北平原混成旅胡翊儒和济南第一混成旅张克瑶的邀请,来到了山东,交换了反对安武军、迎接孙中山先生北伐的意见。不久接到刘希平、卢仲农等人来信,催我速回芜湖,商量在皖西建立第三甲种农校。11月初,我离开济南,路经芜湖,和刘希平一起来到安庆,会见李光炯等人。大家决定要我回到皖西六安筹建“三农”。1918年9月,我和桂月峰来到六安正式筹建,得到当时县长李铭楚的支持,由县劝学所垫借3000元、各界捐助2000元作为开办费,借六安老赓飏书院旧址为校址,于当年冬筹建告竣。同时,我还筹备六安女子学校于城西,推但西平为筹备员,聘吾妻周佩隐为校长。当时倪嗣冲爪牙刘道章是“公益维持会”会长、省教育会会长,沈子修是教育会总干事。刘认为沈不是危险人物,如果沈子修担任校长,学校经费就比较容易解决。其次,霍山劣绅郭缉熙与刘道章有勾结,曾企图把农校设立在霍山县。子修是霍山县人,负有众望,可以协调地方之争,使学校在六安开办。这样,在筹备就绪后,我就报告省教职员联合会,提请省教育厅委“二农”校长沈子修担任“三农”校长。桂月峰担任学监,我任修身课。1919年春,“三农”正式开学。六安学生会于3月成立。成立不久,就发表宣布,响应安徽全省学生会提出的教育基金独立运动。

安徽的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从芜湖第五中学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推动了反帝反军阀运动,实质上是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当时,安庆、芜湖两地以进步的教育界人士和青年学生为中心,组织了全省教职员联合会和全省学生联合会。当时的文化运动有两股力量:一股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早期陈独秀在安徽芜湖长街创办过科学图书社,提倡新文化,普及科学知识。后来,陈独秀虽离开安徽,但是,他所办的《青年》杂志,早在1915年在安徽就已出现,安庆、芜湖两地先进人士和各校青年受了很大影响;另一股是以李光炯为代表的反清、反北洋系民族主义思想的文化界人士。他们在文化界是很有号召力和影响的人物。陈、李两人早有深交,但是政见不同,然而在当时都具有较大政治影响力。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安徽各地广大青年,如安庆、芜湖、合肥、蚌埠、六安、寿县等地的青年学生,都纷纷起来响应北京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在五四运动前,当时在北京的陈独秀同在安徽的刘希平、李光炯和我等都有联系。陈独秀离开安徽时曾说过:“我去搞全国性的运动,你们在安徽搞反军阀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说,刘希平实际上是陈独秀在安徽的代表。当北京一发动,我等在安徽就积极推动,发表宣言,组织游行。在青年学生宣传动员下,工人、知识分子、工商业者和广大城镇居民也纷纷行动起来,形成一股巨大的反帝反军阀的力量,同时还开展群众性抵制日货的运动。在教育方面,还提出开展教育基金独立运动,提出经济公开和校务公议的具体改革方案。这些,对推动运动的发展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运动一旦深入,封建军阀、地方官僚就暴露出他们的凶恶面目。5月下旬,督军倪嗣冲、省长吕调元先后发布紧急命令和布告,开始镇压学生,扬言要“依法逮惩”,“决不姑宽”。最后倪嗣冲还下令解散学校,强令学生回籍。尽管运动受到镇压,但是斗争并没有停止。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和提倡“科学与民主”的口号,教育了广大的安徽人民,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方向。

五四运动后,为了进一步推动反帝反军阀的斗争,安徽各公团和刘希平、李光炯、光明甫等提请我筹办《评议报》,兼任总主笔。经费由各学校筹集。通过《评议报》来评议当时的安徽政局,宣传革命思想,并积极支持全省教职员联合会和全省学生联合会,推动安徽省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运动。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