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恩佳
在激烈竞争的时代,许多老年人因丧失工作能力而被置于社会的边缘,既有物质的贫乏,也有精神的痛苦。中华民族的孝道,若能得到发扬,使子女承担起养老尊老的责任,就能使老人安度晚年。 贵校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今天邀请本人谈谈优秀传统中华孝道文化,让大家共同思考中华孝道的现代价值,这是很有意义的。
孝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儒家文化将孝道置于崇高的地位:“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我国古代有“百行孝为首,万恶淫为先”之说 ,把“不孝”列为“十恶”大罪之一。孝道是人类特有的伦理范畴,是区别于禽兽的美德。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的本质意义是爱人。孔子的爱人思想来自人类社会血亲之爱的自然感情。 “孝”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之爱,“悌”指兄弟之间的血亲之爱,它们是“仁”的根本。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告子上》)又曰:“事亲,仁之本也”(《孟子•离娄上》)孔子、孟子都认为事亲是仁的根本。
孝道首先体现为在物质上要终生奉事父母。“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就是说,子女对父母要孝顺、孝敬,要体贴父母,不要违背父母的心愿。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父母年迈,子女要尽孝养之责;父母疾病,子女要及时求医,尽心护理;父母亡故,要认真处理后事,每年要依照民族习俗,进行纪念和祭祀,以追念父母生养教导之恩。
孝道表现在精神上感情上则要对父母尊敬。“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前一条是说,现在的所谓孝,以为能养活父母便行了。对于狗和马都能够喂养,若没有庄敬地孝顺父母之心,那养活父母同喂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后一条的意思是:儿女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容色是难做得到的。难道说,有事情,年轻人効力;有好酒好茶,让年长的人吃喝,这就可以认为做到孝了吗?为什么说“色难”呢?一个人的脸色表情,乃是其真情的流露,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做作,祇能是暂时的,天长日久就会露馅。对父母具有深沉的爱,才有和气,才有愉色,才有婉容。这里所说的“和气”、“愉色”、“婉容”都是子女对父母尊敬的语气、神态的描述。 “养”祇是一种行为,其内在的思想境界是要“敬”。是内心的诚敬发为外在的快乐容色。敬亲是子女对父母内心的自然感情流露,它反映了人作为理性动物在精神上的自尊要求和情感交流,它体现了人的文明和教养程度,是孝道中比养亲要求更高的一种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