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解决瓶颈制约这个关键
瓶颈之一:人的信息素质与信息化武器装备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人的素质始终是影响武器装备效能发挥的重要因素。信息化条件下,信息是构成作战能力的基本要素,人的信息素质对驾驭信息化武器装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军官兵的信息素质与信息化武器装备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信息知识需要加速强化,操作信息化武器装备的技能需要快速提高,运用指挥信息系统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显然,着力解决人的信息素质与信息化武器装备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是有效提高核心军事能力建设的“突破口”。
瓶颈之二:体制编制现状与信息化作战力量体系需求的适配度不相适应。适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建立中国特色的体制编制,是胡主席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改革创新体制编制,对我军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力量体系的需求具有根本性意义。随着战争形态的转变,一些体制编制上制约核心军事能力提高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军队建设发展和作战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深化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是建立适应信息化作战力量体系需求的着力点。
瓶颈之三:军事训练的内容形式与联合作战能力生成的内在要求不相适应。积极推进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联合训练转变,既是提高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必由之路,又是核心军事能力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增强训练内容体系与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贴近度,强化军事训练与军事斗争准备的针对性,加大战斗力生成转变的科技含量,优化联合训练的资源配置,成为提高核心军事能力的重要内容
实现两种能力的科学对接
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是当前能力建设的热点,在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与核心军事能力建设争资源、抢时间的矛盾。如何统筹考虑军事能力建设的全局,区分主次与轻重缓急,实现军事能力的整体提升,是当务之急。
科学推进以遂行作战任务为基础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力量建设。非战争军事行动力量建设要在固化核心军事能力的基础上,采取适当地增强多样性和可拓展性的方式展开。快速发展对提升打赢战争与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都具有关键作用的装备,完善“两者兼顾”的武器装备体系,重点发展远程投送、侦察通信、指挥控制等空白或短板项目,合理配备一定数量的用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专业装备与器材。调整优化力量结构,发展作战急需又满足非战争军事行动急用的部(分)队,加大作战短缺又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发挥重要作用的专业力量比重;在高质量完成作战训练任务的前提下,指定一定数量的专业部(分)队作为非战争军事行动应急力量。满足打赢战争要求的同时,人员必须具备应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知识素质能力。
健全完善以作战指挥机制为依托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指挥机制。健全完善非战争军事行动指挥机制,要坚决反对“另起炉灶、另搭台”,充分发挥作战指挥机制的作用,在互通上做文章,在联合上下功夫,在法规上求规范。在作战指挥体制不作大的调整下,编组精干的指挥机构,采取“谁主战谁指挥,谁靠近谁指挥,谁专长谁指挥”的方式应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建立及时顺畅的情报预警机制、灵活实用的预案启动机制、军地一体的应急管理机制、军民融合的保障机制、科学配套的法规体系以及中外合作的协调机制等,形成应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运行方式。
努力探索以联合作战训练为支撑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模式。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训练,要充分利用联合作战的训练效果,突出特点、突出专业、突出应急、突出联合。加快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研究,完善配套条令条例、教材和训练大纲,使训练有依据,落实有“抓手”。采取“内融”式,将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的专业、课目和内容最大限度地融入到联合作战训练中,以联合作战训练带动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突出各种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以相关专业训练为主体,利用联合作战训练的间隙,合理安排,同步展开。针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突发性”特点,展开应急训练。着眼协调的复杂性,突出军地联训、中外联演,在“外联”协作上训出成效。
(责任编辑:圣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