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铁铃关前的枪声刚平息没几天,近800名苏州青年毅然投笔从戎,成为解放后古城走出的第一批子弟兵。
近百位老战友聚会苏州一起回忆投笔从戎的故事。当年美丽清纯的姑娘、英俊帅气的小伙早已满头华发;谈起当年,他们立刻便话语滔滔,英姿勃发。
解放军改变了对兵的认识
解放军要来了,解放军要来了!
1949年4月26日晚,枫桥铁铃关隐隐传来阵阵枪声,国民党败军匆匆从葑门南撤。4月27日,苏州解放。
城里一片平静。生于1930年、后来曾任吴县政协副主席的潘力行发现,虽然一开始商铺闭门,路人稀少,但行人并没有日寇入侵时的惊慌,更没有人逃难。大家只是三三两两上街看新鲜、打听消息。苏州获得新生早就在大家的意料之中。没几天,城里的店铺就陆续开门,市民生活也一如常态。
解放军一进城,就三五成队地在街上张贴布告,向行人讲解《解放军入城守则》、《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些年轻战士身穿粗黄布军装,头戴缀有红五角星的军帽,胸佩“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笑脸面对群众,说话语气温和,跟日寇的穷凶极恶、国民党败军的颓废无赖形成鲜明对照。
在很多老苏州人的心目中,“兵”的印象可不好。只有文化层次低、没教养甚至地痞流氓、在社会上混不下去的人才去当兵。兵,就是恃强凌弱、不讲道理的代名词。
但解放军却让大家改变了对“兵”的印象。原来,“兵”也可以跟人民亲如一家,不但不欺负老百姓,而且还保家卫国。于是,对人民子弟兵的向往,开始在一些年轻人心底萌动。
800子弟兵之一的程璧珍说,她的一位马姓亲戚是地下团员,经常带着地下党员去她家宣传革命知识,就在这样的宣传中,人民子弟兵的崇高形象在她和弟弟、妹妹心中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