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程璧珍讲述60年前苏州800子弟兵投笔从戎(2)

2009-09-12 10:37
来源:商报 作者:施晓平
八百好男好女争从军 解放没几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政治部”开始组建“青年干部训练大队”(简称“青干队”),在苏州招募知识青年入队,以充

八百好男好女争从军

解放没几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政治部”开始组建“青年干部训练大队”(简称“青干队”),在苏州招募知识青年入队,以充实部队文化力量。

千百年温山软水的浸润和相对富足的物质基础,让苏州少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霸气,少了项羽时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国民党在苏州征兵,苏州人往往千方百计逃壮丁,万不得已则花钱买顶替。所谓“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此时,激烈的战斗离苏州并不远,而那些知识青年,大多生活比较优裕,会有人报名吗?

出人意料的是,听到消息后的苏城知识青年奔走相告,纷纷报名。“共产党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希望。这样的军队,我们愿意去。”这些青年,有的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刚刚初中、高中毕业甚至尚未毕业;也有当时在苏的河南大学、社教学院、苏州美专的外地籍学生。他们的年龄一般在18-20岁。

一个多月时间,苏州就征集到了近八百名朝气蓬勃、热情奔放的青年军人,其中女的占1/3。他们大多瞒着家长报名,批准入伍后被分成6个中队,分驻在醋库巷、孔付司巷等已逃亡的国民党要员的住宅里,开始接受培训。

知道消息后,家长、亲属们自然不放心。潘力行说,当他穿上军装、佩上胸章回到家里时,父母、亲朋中就有人为他“担忧”,甚至进行劝阻。但潘力行义无反顾,坚决走上了从军之路。

父母已经去世的顾革也被录取了。他知道祖母和哥哥肯定会反对,于是白天穿着军装参加培训,晚上以住在学校为由不回家,或者换上便衣回家,居然来了个“瞒天过海”。

程璧珍和弟弟妹妹从军的阻力更大。当时,程家五个孩子中两个已经出嫁,剩下的三个全部报名参军,而且都被录取。程妈妈得知消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不同意放他们走。还是那位马姓亲戚上门做了思想工作,程妈妈才勉强答应。

但没过几天,程妈妈的思想又反复了。她悄悄找到部队指导员,要求把子女“还”给她。程璧珍知道后却斩钉截铁表态:跟着部队走,坚决不回家!

一千四百公里新长征

一开始,800子弟兵在苏州待命。每天吃过早饭,他们就开始学习革命理论,同时让自己文弱的身体尽快地壮实起来,经常会背着背包绕苏州城墙行军一圈。

7月3日,子弟兵们奉命随军南下。潘力行清楚地记得,在一个警卫连的保护下,他们搭木船到嘉兴,6日乘火车到浙江江山。从此,他们开始了长达1400多公里的“新长征”,其间全靠两条腿徒步行军。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