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会议旧址
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秦邦宪、邓发、何克全、李维汉、张浩、杨尚昆等10余人。会议通过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确定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和扩大红军的方针,同时提出了抗日游击战争在战略上的重大作用。会议还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决议》全面地分析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确定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提出了以“人民共和国”的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批判了成为当时党内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主要危险的“左”倾关门主义倾向,同时也指出了在新的革命时期预防右倾机会主义复活的必要性,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这次会议是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折时期中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的进行工作。
瓦窑堡会议的背景是,张浩带着共产国际的最新精神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发表的《八一宣言》向中共中央张闻天、毛泽东等人传达后,为贯彻战略路线的转变而召开的。
会后,毛泽东根据瓦窑堡会议决议精神,于12月27日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
瓦窑堡会议是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它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批评了“左”倾关门主义,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策略问题,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瓦窑堡会议是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会议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既着重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在政治策略上的错误,也警戒全党汲取大革命中无产阶级放弃领导权而导致革命失败的教训,从而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这有力地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责任编辑:猪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