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那一段段刻骨铭心的革命故事(2)

2009-09-16 11:5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潘文星看着红军战士英姿飒爽的模样,想象着自己穿上军装的神奇劲,不由得咧着嘴笑开了。 1936年初春的一个早晨,约莫上午10点左右,正在村头和小伙

潘文星看着红军战士英姿飒爽的模样,想象着自己穿上军装的神奇劲,不由得咧着嘴笑开了。

1936年初春的一个早晨,约莫上午10点左右,正在村头和小伙伴玩耍的潘文星听见后山砍柴的村民向村子里大声叫喊:“有很多背着枪、着灰色军服的队伍向村里走来了!”在摸不清底细的情况下,村民们纷纷躲进了村后山。

过一会儿,有人又在那里叫喊:“是我们的红军进村来了。”于是躲在山上的村民纷纷回村了。一到村里,村民们就围着红军战士攀谈起来,问这问那的。潘文星看着红军战士英姿飒爽的模样,想象着自己穿上军装的神奇劲,不由得咧着嘴笑开了。

当日午饭过后,红军战士们在民房的墙上、板壁上写下了“军民大团结,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标语;随后,还召开了群众大会。14岁的潘文星也参加了。

至今,潘文星还记得,当通知要召开大会,全村男女老少全来了,黑压压的一片。会议开始后,场下一片寂静,红军的一位领导同志在台上做了热情激昂的讲话,他给村民们讲了很多革命的道理,听得大家热血沸腾,心中升起对革命的向往。会后,村里一些长辈们说,这位讲话的领导同志就是粟裕同志呢!

在同年的10月,由赵锡芳、潘岩柱两位同志介绍,潘文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的冬天,党地下工作者陈鸣篪和黄崇如在万山村创办了垦荒生产合作社,参加合作社的有光乍坑、峰山、底项等7个村400多户人家。合作社创办后,社员们劈山开地2000多亩,主要种植玉米、栽种油桐树,出产的作物解决了社员们的生活困难。

那年,才16岁的潘文星当上了儿童团团长,他带着儿童团的成员们在济儿麻山开垦了50多亩土地,种上了玉米、番薯,当年就丰收了600多斤玉米、1000多斤番薯,这极大地鼓足了大伙的士气,手脚变得更麻利了,垦荒的效率提高了不少。儿童团还在大田平山开垦了荒山10多亩,插上杉木和各种用材树木,为以后的经济收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