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饭桌上见证六十年饮食变化

2009-09-22 11:12
来源:健康网 作者:佚名
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多元化的饮食结构促使人们崇尚健康、科学的饮食生活。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不管什么年代,“吃”都是人们生活的头等大事。然而,不同的年代,饭碗里的东西也大不一样。 粒米看世界,箸间见变迁。建国六十年,老百姓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自家餐桌上的变化,杯盘碗盏间折射出人们饮食观念的更新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更透露出令人惊喜的发展。

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建国初期吃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饿”。老百姓有首顺口溜这么唱的:“低指标,瓜菜代,吃得饱,饿得快,肿了大腿,肿脑袋 ……”“南瓜北瓜,天天吃瓜,无油少盐,稀稀呱呱 ……”那个年代,什么东西都需要“票”,布票、粮票、油票 ……反正什么都离不开票。李贵珍老人说,那个年代,大人孩子都盼着过年过节,因为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米饭、白面馍馍,那叫一个香啊!平时经常吃玉米面、高粱面。谁还有心思过生日呢!

听老人们深情地回顾解放前的食不果腹,建国初期的粗茶淡饭……

爷爷说:“囤尖省,日子长,囤底省,打饥荒”。

生于解放那年的爸爸,回忆以前意味深长地说:“以前的日子真叫一个苦啊。我那时候到五里开外的学校上学,看到别人带去的面疙瘩或者红薯稀饭,都会馋得我直滴口水,我们那时候家里人口多,每天基本是空着肚子上学或者喝稀得见底的粥。”

上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人们生活基本上离不开票证——粮票、油票、肉票等,大多东西都得凭票购买。这个时期,老百姓也顾不上什么口感、营养,只要能吃饱就行,餐桌上的菜肴以蔬菜为主。

六十年代  大锅饭

“大锅饭”概念的流行,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下半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那场声势浩大的全民运动中,口粮由公社、生产队掌管,农民不在自己家里吃“小锅饭”,而要一起到公共食堂吃“用一个大锅煮的饭”。但是,这种建立在绝对平均主义基础上的“大锅饭”制度,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最终于1961年上半年停止实施。

亲历者描述

1958年前后,举国上下“大炼钢铁”,大办“食堂”。一个合作社有几个生产组,就办几个“食堂”,当年我的家乡,有4个生产组就办了4个“食堂”。虽然山区农民居住分散,却不允许社员私自在家做饭,生产组统一按总人口,成年人每顿半斤(5两),小孩每人2两5钱。通过精打细算过秤做饭。每当吃饭时可热闹了,全生产组三四十户人家不论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端着盆,拿着碗去“食堂”打饭。如果遇到下雨道路光滑,跌跤打碗,摔破盆罐的时有发生。谁家有老人或病人,可去一个人提上“狗头罐”或盆子等能装饭的器物到食堂将饭打回来。如果谁家突然来了贵客,主人要管一两顿饭,非得去食堂里找管事人凭着一张“八哥嘴” 巧口舌辩,求爷爷告奶奶的,好不容易才能将全家人一顿或两顿的口粮秤回家,凑合着勉强给客人另外做上一顿像样的饭。例如客人吃“白面条”,主人全家不论几个人一律吃黑面条(霉绿豆加极少量的麦子加工的面粉),一般有两三寸长。大人吃黑面条,心安理得,不懂世事的小孩却不受那一套,眼睛直直地瞅着客人碗里的白面条,或客人手里的小块白馍,硬是哭着喊着向爸妈们讨要客人吃的白面条或白馍。可以想像当时客人如何的尴尬,可想而知,那当爸妈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