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中秋“吃”出特色民俗
新华网广州9月24日专电(记者赖少芬)中秋节前夕,广州市场上除了月饼热销外,柚子、芋头、菱角、田螺等传统应节食品也大受欢迎。团圆饭后摆上各式果品拜月赏月,是岭南地区中秋节由来已久的习俗,这些传统食品吃的含义各不相同,但都有祈福、辟邪消灾的意思。
在以广州为中心的广府地区,中秋节俗称“月光诞”。中秋节当晚,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后,须进行“拜月光”的仪式。有天台的人家在天台,没有天台的人家在家门前,摆开供桌,焚香礼拜,供品除了月饼外,还有芋头、柚子、石榴、杨桃、柑橘等果品,不少人家还煲糖水、煮汤丸吃。
50多岁的“老广”刘清女士早在一周前就已经开始购置“拜月光”所需的食品,24日一早还特意去买了两个柚子。刘女士告诉记者,中秋时节柚子正当时,外形浑圆的柚子象征团圆之意,而“柚”与“佑”谐音,有“祈祷”的意思,因此是中秋节的必备水果。因为家里有小孩,刘女士还备上了一些菱角。“中秋节给小孩吃菱角,寄托大人希望他们‘聪明伶俐’的祝福。”
中秋节各地吃月饼是一种共同的风俗,而在广州,除了制作考究的广式月饼以外,还有吃芋头的习俗。土生土长的广州女孩麦婕说,粤语“芋头”与“护头”谐音,中秋节吃芋头必须一家大小一起吃,大芋头代表大人,小芋头代表小孩,一家人一起吃芋头表示合家团圆平安的意思。此外,在中秋节吃芋头,还寓意辟邪消灾。
“我对广州中秋民俗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炒田螺。”麦婕说,岭南民间认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而中秋前后,正是田螺空怀的时候,田螺腹内没有小螺,肉质特别肥美。因此在广州地区,不少家庭在中秋节都有炒田螺的习惯。“一家人围坐一起,一边欣赏月色,一边聊天吃田螺,再加上两三瓶啤酒,这是很多家庭中秋节的保留节目。”麦婕说。
“80后”的中秋节新过法
新华网重庆9月24日专电(记者王晓磊)重庆师范大学20岁的学生彭超给她的老师寄去了中秋礼物——一份既没有香味也不能吃的“月饼”。
彭超送的就是如今年轻人的新宠“电子月饼”。和油腻的传统月饼相比,订做一份电子月饼显得简单快捷。只需寻找一款Flash月饼小游戏,用鼠标控制“揉面”,选择“鸡蛋”或是“豆沙”馅料,再设计一款奇形怪状的造型,最后放入“电子烤箱”中烘制,一块独一无二的“电子月饼”就此出炉,可以通过即时聊天软件或电子邮件送给朋友了。
除“电子月饼”之外,不少爱好烹饪的年轻人选择了自制月饼,以示对月饼昂贵市价的调侃。许多探讨月饼制作方法的文章成了网络热帖。今年24岁的陈欣刚便约集了朋友,搬出自家的烤炉,用面团和芝麻、葡萄干等制作月饼。尽管耗时近一个上午,烤出的月饼也状如面包,他们仍然表示很开心。
对于不愿在家过节的“80后”,在网上召集“驴友”旅行也是个新选择。家住重庆沙坪坝区的小李正在一些论坛中发帖,邀请对古生物感兴趣的朋友在中秋期间骑车出游,参观沿途的几家自然博物馆。他表示,现在许多年轻人在异地工作,越是团圆的节日越要出门,免得过节时孤单。
“新事物出现得太快,现在连短信、电子贺卡都已经不算时尚了。”重庆社会科学院的专家朱艺表示,“看来只要有想法,传统节日也能过出新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