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50年代春节的记忆。除了喜庆欢乐,还伴随了一系列国内外重大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事件。更确切地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系列振奋人心的事件,过节的人们才找到了欢乐的

翻开历史,50年代的春节过得都有点不简单。
1953年的大年初一,正赶上日偏食,除了新疆和西藏,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一大清早起来拜年,都发现与往常有了一点不一样,从7点27分开始,日偏食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1954年春节刚过,中央决定准备正式兴建武汉长江大桥,大桥全长1000多米,自古被称为天堑的长江,将随着大桥的建成变为火车窗外的一道风景。
1958年除夕,最热闹的要算十三陵水库工地。两万七千多名民工、官兵、干部、学生的劳动歌声响彻了大年三十的整个晚上。
1959年春节,周恩来总理与赫鲁晓夫再次碰杯,中苏进一步扩大经济合作,决定未来8年,由苏联方面帮助我国建设78个大型企业和电站……
这是我们对50年代春节的记忆。除了喜庆欢乐,还伴随了一系列国内外重大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事件。更确切地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系列振奋人心的事件,过节的人们才找到了欢乐的理由。
春节与欢乐相连。它让我们可以站在年关底下,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因为看到了自己的努力,并且看到了由此结出的劳动果实,所以不禁喜从中来。
所以,50年代的人们最爱说一句话:“劳动最美”。
■年饭
几斤肉快活吃几天
饭桌上面悬了两个红纸灯笼,把整个屋子映得通红。
1957年2月3日的《北京日报》上有一篇文章,题目为《一户普通人家的大年夜》,生动地记录了当年普通老百姓家的大年夜——
三十晚上,我到一户熟朋友家去串门,还没进屋,就听见大人、小孩们的一片笑声。原来是主妇鄂老太太两个出嫁的女儿带着外孙回娘家来了。两个儿子、一个儿媳、两个孙儿也都在家。一家团圆,怪不得这么热闹。
我问鄂老太太过节吃什么,她说:“我们买了几斤肉、一只鸡、一条鱼,加上点青菜、豆腐,够我们一家子快快活活地吃几天的了。”
饭桌上面悬了两个红纸灯笼,把整个屋子映得通红。桌子上放了瓜子、花生、桔子,还有花花绿绿的水果糖。
厨房小,老人的儿媳正准备包饺子,面和了两大盆……
这时鄂老太太的大儿子插进来说话。他和我十多年前同在一个小学里上学,我们很自然地谈到了儿时的故事。这一来引起了鄂老太太的话头。她感慨地说:“咱们现在热热闹闹过年不容易。解放前,学校一开学,我就得典卖东西给孩子们交学费。”
按照北京的风俗,年三十夜是不便在别人家里久留的,我便告辞出来。这时候,胡同里劈劈啪啪的爆竹响得更欢了。
■年货
老北京最爱吃点心
正明斋大八件,祥聚公蜜三刀,桂兰斋细馅糕,聚庆斋百果饼。
50年代过春节准备年货,特点是以吃为主。所以无论是国营零售店和合作社,还是公私合营大食品店和小铺,不仅货架上的年货堆得满满当当,店里的顾客也是人挤人,人挨人。鲜美的水果、传统糕点、南味年糕、干果海味、扒鸡板鸭这时最为抢手。
“老北京”吃点心时讲究,学问也最大。像正明斋满汉饽饽铺的大八件、蜜供、萨其马,在全国都有名;祥聚公清真糕点店的蜜三刀和马蹄酥,是回民最爱吃的东西;桂兰斋的奶油皮细馅点心,江南人最喜欢;吃聚庆斋的花糕和百果饼,“老北京”一般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