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的春节之五十年代:生产一线过春节(2)
2010-01-30 16:26
点心虽然好吃,但在当时都算奢侈品,即便过年,每家每户也就买上一点儿。这个年当然不能光靠吃点心过。当时负责组织北京百姓年货货源的主要是中国
点心虽然好吃,但在当时都算“奢侈品”,即便过年,每家每户也就买上一点儿。这个年当然不能光靠吃点心过。当时负责组织北京百姓年货货源的主要是中国土产公司北京分公司,离春节还有一个月,他们已经在全国各地跑开了,组织来的年货肉食水产类有猪、牛、羊肉,各种鲜鱼、咸鱼、对虾;土产品有海带、冬菜、蜇皮、木耳、花椒、粉条、虾酱、豆瓣酱、松花、芽菜、火腿、榨菜;水果有广柑、叶桔、福桂、甘蔗、蜜梨、香蕉、苹果。
当时在市场上供应的主副食品还有建设粉、标准粉、汉口三号机米、长沙三号机米、江西三号晚米、伏地小米、山西小米、伏地黄玉米、伏地白玉米、东北高粱米、小磨香油、大路花生油等。
■年话
从前哪敢这样想
过年时常挂嘴边:“从前我哪儿敢这样想呀”,“今年又比去年强”。
解放前,很多人把“春节”叫做“年关”,有钱人过年,没钱人过关。人们至今还记得这句话:“孩子们盼年,大人们怕年。”
解放后这种情形得到了改变,对此,50年代的人们特别有幸福感。过年的时候,买肉也好,买衣也好,逛公园也好,瞧电影也好,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从前我哪儿敢这样想呀”,“今年又比去年强”。
那个时候过春节,人们还经常编一些鼓词、快板书、歌、诗词自娱自乐,算是年话的书面语言。1958年流行的一首歌名叫《欢度佳节迎新春》,其中写道:“歌声震云霄,万家灯火明,欢度佳节美景迎新春,抬头看,这里是狮子在跳跃,那里是长龙在翻腾,彩灯万盏庆丰收,万人同声唱和平,唱和平。”
抗美援朝时期,每逢过春节祖国各地人民都要纷纷写信慰问人民志愿军,而志愿军战士也要纷纷写信给祖国人民祝贺新春。1953年,一级战斗英雄王海在他的信中写道:“正当春节就要到来的时候,请接受我——一个战斗在朝鲜天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战士,向你们——我们伟大祖国人民致以最热烈的祝贺,祝贺你们开始实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预祝你们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建设计划,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使我们人民过着更加美好的生活。”
■年乐
最大乐子逛厂甸
玉皇庙经常排长队,只有在这才能买到三尺多长的大糖葫芦。
50年代过春节,北京百姓最大的乐子是逛厂甸。从教育行政学院以南一直到南新华街南口,这条传统的春节文化市场始终是人山人海,空竹声、风车声、“高跷”的锣鼓声和人们的欢笑声响成一片。
孩子们最爱围着玩具摊转,一把偃月刀当年卖1.2元,还有卖戟的,一个玩具摊春节下来有的能卖1000多块钱。小吃摊也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老幼食客。豆汁、豌豆黄、艾窝窝全是厂甸有名的小吃。玉皇庙卖大糖葫芦的地方经常排着长长的队,只有在这儿才能买到那种三尺多长、上面插着小红旗的大糖葫芦。
解放前求签问卜的好去处——吕祖阁改成了古书市场,春节期间是书籍种类最多的时候。南新华街两旁则集中着许多水果干货摊,小商贩们从广东佛山进的小瓷器玩具、小茶壶茶碗等,特受欢迎,一毛钱就可以买一套。
另外,春节期间各工厂都要举办文艺晚会演出。郊区举行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表演,各文化馆则进行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演出,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劳动人民文化宫一年一度的春节游园大会,通常表演的节目有车技、武术、双杠、举重、掼跤、中幡、小流星、地圈、走钢丝、木马、幌板、杂拌子、篮球比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