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三叩九拜,唢呐锣鼓鞭炮齐鸣,浩浩荡荡十万余人,面对几千年不变的“祭拜大典”,年轻人调整趋向于“网络祭清明”、“简约祭祀”等个性化的祭拜方式。浙江省委党校文化学教研室文学教授曹文彪感言,在传统与现代,感性与理性之间,人们逐渐开始渴望关注祭清明的本质,而不再跟风追求一个形式
清明未至,各种节日消费品早就热销,“手机”、“麻将”等被摆放在冥品店的醒目位置,就连“别墅”、“旅行支票”、“二奶”,这种祭祀活动中的封建庸俗之风也被搬上祭祀之台。本地老百姓有烧纸钱的风俗,不仅上坟烧,而且大街小巷都是一堆一堆的纸灰,烧得乌烟瘴气,连小区绿带都不放过,看了实在觉得可惜。更有甚者,有专门公司替人扫墓,保底消费100元,磕头50元。近日,福州一跑腿公司在福州一论坛上发帖,称公司新推出了清明节代理扫墓的业务。这些陋俗,真不知要将清明这个传统节日带往何处?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如今各种祭奠活动变了“味”,背离了“清清明明”过清明的宗旨。在祭祀活动中,不仅封建庸俗之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为清明节平添了污浊之气,离民俗本质越来越远,而且制造了空气污染,增加了火灾风险,助长了铺张浪费,滋生了腐朽思想,迷失了文明方向,影响社会和谐,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效应。
绿色祭祀利好多多,近年来兴起的网络祭拜文明环保,方便节俭。“点”一柱香,“献”一束鲜花,将祝福于思念通过文字记录保存下来,虽然是虚拟的网络,但是祭拜之情也能表达得淋漓尽致。南京的学生用放河灯的方式祭祀先烈,同样也是一种绿色祭祀。绿色祭祀需要政府带动,全社会推行,才能通过清明祭祀活动的移风易俗,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才能让清明真正回归本义,在“清清明明”追思先人,启迪来者。
(实习编辑:念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