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因即将到来的清明节是我国首个清明假期,这个假期怎么过成为近日媒体关注的热点。据《辽沈晚报》报道,为了实现清明节游、祭两不误,沈阳市在辽宁省范围内率先推出免费的“祭祀代理”服务,市民只要提前打个电话,墓园等沈阳市各骨灰安置场所就会安排专人代替市民为其先人祭祀。
中国似乎得了一种病,叫“黄金周病”,只要连续放假超过三天(包括大礼拜),就都冠以大、小“黄金周”的名字,和旅游必然地联系起来。有迹象表明,今年的清明节还将出现旅游热,各地的旅行社已经把清明假期作为旅游行业上半年争夺的重点。笔者认为,如果让清明节变成“旅游节”,清明节就失去了设为法定假日的意义。
在当今节假日名目繁多的情况下,清明节应该向传统回归,注重文化内涵。虽然清明节有多种多样的过法,而且这些过法也不一定相互排斥,但还是应该突出清明节的节日主题,清明节的主题就是祭祀先人,而不是其他。
祭祀是很严肃的,为已故的亲人扫墓,那是对亲人的怀念,追思先人的过去,更是对下一代孝道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亲自为先人扫墓,点烛香、献束花,共同回忆先人,有利于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更有利于家族精神纽带的传承。因此,祭祀不是为了走形式,而是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哀思,净化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清明节已经成为法定假日的情况下,对先人的祭祀让别人去“代劳”,未免有对先人不敬之嫌,也淡化了清明节的节日气氛。虽然祭祀可以代理,但是亲情能够代理吗?代理祭祀让祭祀变成了走形式,难过情感这一关。笔者以为,扫墓要亲为,代祭会变味。
有人可能会反对笔者的观点,认为代理祭祀是一种新的祭祀方式,可以节约大量资源,对提倡文明祭祀或许更有现实意义。笔者并不反对祭祀方式多样化,更推崇通过现代方式文明祭祀。但笔者不赞成祭祀方式形式化,强调的是心祭重于身祭。
设定为法定假日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怎么过,关系到今后民族传统节日的基调,各级政府和新闻媒体应当承担管理和引导的责任,为清明节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和舆论环境。
(实习编辑:念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