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孟子仁政学说

2010-05-05 12:07
来源:网络 作者:廖名春
  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的中心内容,是孟子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政治理想。尽管在当时被视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得不到实现,但由于这一学说包含着许多真理性的命题,对后来的

 

 

  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的中心内容,是孟子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政治理想。尽管在当时被视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得不到实现,但由于这一学说包含着许多真理性的命题,对后来的中国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一切非儒家的派别都难以敌过儒家,儒家始终保持一尊的地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道统,都和孟子的仁政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天下如何由分而一呢?儒法两家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统一观,这就是“王道”和“霸道”。孟子认为“霸道”就是“以力服人者”,即依靠武力、刑罚去压服人而驱民于战,通过兼并战争而实现统一。“王道”就是“以德服人”,不诉诸武力,而依靠其仁德的感召力使万民来眼,万国来朝,就像孔子的七十弟子对孔子一样“中心悦而诚服”。这种“以德眼人”的“王道”,实际就是“仁政”。它的基本要义就是将抚老慈幼这一套道德原则由近及远推广到全体社会成员身上,由此去争取人民的服从和拥护。

  孟子认为,“人和”即民心为王天下之本,而仁政又为争取“人和”之本。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这就是孟子主张以“仁政”而王天下的逻辑论证。

  孟子不但提出和论证了“行仁政而王”的主张,而且还阐述了实施仁政的具体的政治、经济政策。孟子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置民恒产论。孟子认为,要实行仁政,首先就必须由国家向百姓提供一份赖以生存的、为生活所必需的产业作为物质基础。因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滕文公上》)。他置民恒产的方案是:所谓“恒产”,具体说是指维持一个八口之家(包括一个男丁和他的父、母、妻以及四个子女)的农户的生活所需要的耕地、住宅以及其他农副业生产资料。它们是百亩之田,五亩之宅,若干株桑树以供养蚕织帛,还有若干鸡、猪、狗等家畜。孟子认为,有了这种“恒产”,每个农户就可保证老年人个个穿绵吃肉,一般人不冻不饿,而仁政的基础就奠定了。

  为了实施民有恒产的计划,孟子又提出了恢复井田制度。第一,把耕地划为井字形的方块,每井九百亩,每块百亩,中间的百亩为“公田”,周围的八百亩分给八家农户作为私用,使八家“皆私百亩”。第二,八家农户提供劳力地租,“同养公田”即共同耕作公田,在完成公田的耕作任务后,才能干自己私田上的农活,即“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第三,各农户“死徙无出乡”,永不离开家乡,并按井编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互相友爱,互相帮助。一有盗贼,共同防御;一有疾病,互相照顾,形成一个亲爱和睦的小农经济社区。第四,这种“九一而助”的井田制度只适用于“野”,至于“国中”即城内和近郊则不划并地,而实行“什一而使自赋”,即由土地的所有者向国家缴纳十分之一的实物地租。第五,这种井田制度还得“润泽之”,根据实情进行适度调整。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