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孟子道德观(4)

2010-05-05 14:09
来源:网络 作者:天涯
知足 与无为的道德原则及不争、贵柔的行为准则相联系,老子还把知足看作是人的美德。所谓知足,即是要人们满足于自己所处的实际境遇和现有利益。

知足

 

      与“无为”的道德原则及“不争”、“贵柔”的行为准则相联系,老子还把“知足”看作是人的美德。所谓知足,即是要人们满足于自己所处的实际境遇和现有利益。“知足”是老子实行“无为”的道德原则的心理基础。

      老子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说、人如果不知足,常常招致灾祸,带来不幸。相反,满足于自己的境况和利益。就能避开祸患,反而常常能得到利益与心理的满足。老子指出,人如果不知足,贪恋功名、钱财、喜好,必然最终损害自己。求名则不爱其身,图财则有损其身,贪得则病其身。“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即知足则不会遭到损辱,知其止则可以避开危险,生命也可以长久了。

      老子认为,知足可以长生,知足可以常乐,这是普遍规律。他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任何贪欲都会招来不幸,适得其反。因此,聪明的人应当“去甚、去大、去奢”,适可而止,只有这样,才能保全自己的利益与生命。

      老子把“知足”作为要求人们遵守的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人们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利益得失,对现实利益冲突采取超然的态度,有利于缓和人与人之间关系。但是,老子的“知足”,本质上是宣扬一种满足现状、不求进取的道德观念,带有明显的消极倾向。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