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
鲁迅曾抢救文津阁本
《四库全书》与中华民族一样命运多舛、饱经沧桑。原本七部的《四库全书》今天只存3套半,现存于国家图书馆的文津阁本,是幸亏鲁迅先生的四处奔走才得以保存。董蕊告诉记者,1909年,清政府已决定将文津阁《四库全书》交由京师图书馆收藏,但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下台,此事便被搁置。民国教育部成立后,时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的鲁迅,开始着手此项工作,通知热河都统,将《四库全书》运往北京。热河以建设热河图书馆为名,想自己扣留一部分古籍。教育部获悉前往接书,却被内务部拦截。鲁迅闻讯,十分焦急,开始为这部中国文化典籍早日入藏京师图书馆四处奔走。几经交涉,1918年《四库全书》终于在京师图书馆寻到最终归宿。
纪晓岚修《四库全书》趣事
修四库,纪晓岚有上级26人,下级360人,还有近4000抄写者
纪晓岚作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参与了编纂的全过程,这十年可谓是辛勤劳碌、鞠躬尽瘁。然而凭着他的独特性格,在此过程中,与乾隆帝斗智斗勇的小故事也是时有发生,为枯燥的编纂过程平添一丝趣味,为后人津津乐道。
《四库全书》真正的编纂正式开始是从乾隆将发配到新疆乌鲁木齐的纪晓岚调回开始的。在分工明确的编纂队伍中,纪晓岚的上级有26人,下级有360多位官员和近四千名抄写者。他在其中相当于一个总调度,既要负责繁重的文字工作,又要时常调解同僚间的矛盾,还要顶着挑剔的乾隆帝的干扰,十分的费心劳神。
为求《永乐大典》,嗜肉如命的纪晓岚斋戒三日
谢冬荣讲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在收集古籍资料的时候,所有征来的书被运到圆明园中,纪负责分类工作。面对着堆积如山的书,纪晓岚开始琢磨“捷径”。这捷径就是明朝《永乐大典》。也是一部丛书集,编于明朝,在其史料基础上进行抄写,内容有所增减,会省事很多。说来简单做来难,因为当时《永乐大典》基本在战火中损失殆尽,所剩无几。顺治康熙都曾下令寻找,收效甚微。为此纪又陷入新一轮担忧。见此情景,当时一位书法家王文治,也是纪的好友,半开玩笑地给他出主意,让他斋戒三日。这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没什么,但对于嗜肉如命的纪晓岚可谓考验。说来也巧,就在斋戒的第二天夜里,传来消息:在宫中敬一厅中的一个柜子上面发现了百余本《永乐大典》。纪晓岚自然不胜喜悦。
赤膊修书,叫乾隆“老头子”
对于修书,乾隆帝十分重视,常来检查。但他一来,大臣们就要分出很多精力来伺候,给工作增加了许多“干扰”。为取悦皇帝,大臣们会在每册开篇故意留下几处错误,留给皇帝检校,以显示其才智高于常人。此举开始比较奏效,时间一长,皇帝就心生厌倦,懒得检查,直接“合格”。于是很多故意留下的错误就被封存至今。董蕊说:有一年夏天酷热难耐,身形矮胖的纪晓岚赤膊上阵,埋头工作。恰巧乾隆帝又来视察工作,纪就躲了起来。被乾隆帝察觉后,故意假装离开。纪信以为真,探出头问:“老头子走了么?”乾隆立刻责问他为何如此不敬。纪晓岚却神态自若的解释道:“万寿无疆谓之老,万民之首谓之头,昊天之子谓之子,故曰‘老头子’。”把乾隆说得哑口无言。“老头子”也成了纪晓岚对乾隆的“专属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