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发祥祖地与郡望不符的现象,在其它姓氏中也屡见不鲜,在“以地为氏”的姓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明白无误地显示出:姓氏迁徙是一个普遍规律。
2.“衣冠南渡,入闽开漳”
纵观历代姓氏迁徙的规律,可以发现姓氏迁徙有两大特征:
一是以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等中原地带向四周辐射,反映了姓氏起源多在中原地带。有关资料表明,仅河南起源的姓氏就占中华姓氏的五分之一,源于陕西的有50多姓,源于山西的有60多姓。
二是历代大规模的姓氏迁徙和总的趋势,是由北向南。究其原因,有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最根本的是:中原地区开发较南方为早,北方地区少数民族不断南下中原,造成了北方士族大举迁徙。
士族南迁,历代均有,但规模较大,人数较多,持续时间较长,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几次南迁,一在西晋末年,二在唐末五代,三在宋室南渡。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导致了司马氏政权的分崩离析,匈奴、鲜卑、羌、氐、羯等少数民族入据中原,战乱不已,史称“五胡乱华”。北方的士族豪门纷纷渡江南迁,“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之六七。”
在永嘉之乱中渡江南迁的士族,有的远徙到福建岭南。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实际上此次入闽士族不止八姓,从现存族谱资料看,祖先追溯到西晋时入闽的姓氏有:陈、林、黄、蔡、郑、吴、张、何、邱、詹、胡、罗、杨、梁、翁、方、卓、温、钟、巫等20余姓。
由于福建地处岭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因而成为士族南迁较为集中的地区。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派玉钤卫左郎将陈政及其子陈元光率军入闽,开发漳州,部属随之入闽定居者达58姓(一说45姓)。其后子孙繁衍,开宗立派,落地生根。陈元光被尊为开漳圣王,陈氏成为闽、台一带最大姓氏,林、董、张、蔡也蔚然大族。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75年),“安史之乱”爆发,历时八年之久。嗣后,藩镇割据,王室衰微,终于导致了大规模的黄巢起义,中原一带战乱不已,民不聊生,中原士族再度大举南迁,分别迁居于江浙、湖广、云南、闽粤等地。
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寿(州)、光(州)之民揭竿而起,渡江南下,转战于江浙、湖广地区。光启元年(885年)进入闽南,占领福建全境,公元907年唐朝灭亡,王审知被后梁太祖朱晃册封为闽王。其子王延钧于公元933年正式称帝,改国号为闽,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其子孙后裔繁衍日盛,成为中华王氏中一大支派——“开闽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