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同王氏入闽的将士部属,尚有陈、王、李、张、吴、蔡、郑、杨、曾、周、郭、谢、苏、何、廖、高、詹、沈、施、卢、孙、傅、马、薛等27姓,且以河南固始人居多。这些入闽将士,无一不以福建统治者自居。王氏政权亦因其开创之功和乡梓情谊,对固始人特别优待。其它族姓在修撰族谱时,把入闽时间扯到唐末五代,将祖籍故地与固始强行联系。致使福建姓氏谱牒中,多有攀附、冒姓之嫌,需参照正史、方志,详加考辨。
西晋永嘉之乱后八百年左右,而有宋代的“靖康之难”。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南下,攻陷汴梁,虏获徽、钦二帝皇室宗亲及朝廷重臣1200余人。宋室被迫南迁,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中原士人再次大举南迁。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超过以前各次南迁。其迁徙之地以江浙为主,也有相当一部分进入闽粤地区。至今宁波一带名门大族,多自称为“汴京遗宗”,而福建宁化石壁,先后迁徙的姓氏达一百多个。南宋名臣诸将,也多来自山(西)、陕(西)、中州(河南)。如抗金名将韩世忠系延安人氏,“精忠报国”的岳武穆(岳飞)则祖藉汤阴(属河南)。
3.留戍守边,定居异地
历代王朝或割据政权,为维护统治,保卫边防,往往调用大批军士、民众,留戍边防或移民屯垦。像秦代留戍长城、岭南,移民巴蜀;汉代留戍西域,监控匈奴;唐代入闽开漳,宣抚南诏;明代镇守云南,驻戍辽东,都有大批将士军卒长期驻守边地,有的举家随军,有的在当地娶妻生子,世代相传,留居异域。如明代沐英,奉旨南征,带兵入滇,世袭王爵,成为云南豪门大族。腾冲齐青李氏也是随沐英入滇,世居其地,蔚成大族。
尤为特殊的是,历代帝王为修筑皇陵,驻守陵寝,常征调大批士卒民夫,作为陵户,驻守其地,久而久之,家族繁衍,渐成乡邑。如汉高祖曾迁六国后裔及富豪之家于长陵,汉武帝徙郡国豪富及资产二百万以上名门大族于茂陵,汉昭帝募兵、徙民于云陵。此外,唐代之乾陵、明代之孝陵、清之东陵,都招募迁徙不同数量的士卒、民众,戍守陵寝,这些被迁徙或招募的军士、百姓,往往世守其职,聚族而居,是中国姓氏迁徙史的一大特色。
4.官职调迁,举族迁徙
在“官本位”的封建社会里,有“一人得道,合族升天”的俗语,因而一人调职,往往举族迁徙。尤其是在门阀制度盛行的两汉魏晋隋唐时期,一些手握重权的方面大员或久镇一方的割据势力,因世代异地为官,往往攀亲携友,族大人多,身世显赫,形成异地望族。这是姓氏迁徙中最为普遍的现象,也是同姓家族中支派繁衍的重要途径。
5.人丁昌盛,奉命迁徙
“四世同堂”,是中国传统家族的重要形式,也是被视为美德的传统伦理。因而族大人多,数代同居的大家族,历代不乏其例。往往成为左右地方政权的强宗大姓,也常常受到当局的猜忌,强令析族迁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江州义门陈氏。
据家潜资料载称,江州陈氏为陈武帝陈霸先后裔。陈朝被隋文帝所灭后,其后裔隐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以孝治家,聚族而居,历隋、唐、五代,到宋仁宗时,历时230多年,19代同炊共居,人口达3700余口,田庄300多处,实是人间奇迹。在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社会中,受到历代统治者的褒奖,誉为义门陈氏。然而这样一个过于庞大的家族势力,也必然引起当局的猜忌。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奉旨临门,强行监护义门陈氏分析迁徙,依其字辈排行,分房支系,分析为大小291庄,分迁各府州县。其中江南110庄,两直隶州及闽、浙、湖广90庄,楚地90庄。元末明初,陈友谅兵败之后,又被当局第二次强令分析迁徙。致使义门陈氏后裔遍布各地。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如陈独秀、陈立夫、陈果夫、陈云、陈毅、陈赓、陈诚等,均是江州义门陈氏分析迁移到各地支派的后裔。
(责任编辑:堇苓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