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纵横捭阖:读《战国策》张仪(2)

2009-04-29 13:2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张仪轻而易举地捞到了两笔款子,这已经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他贫穷的境遇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两笔钱他拿的也是两个烫手的山芋。如论怎样,他都要开

张仪轻而易举地捞到了两笔款子,这已经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他贫穷的境遇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两笔钱他拿的也是两个烫手的山芋。如论怎样,他都要开罪一方而讨好另一方。不过像楚王和楚王的爱妃这些重量级人物岂是他一个不得志的书生能得罪得起的?稍不留意就得人头落地,身败名裂。不过张仪毕竟是张仪,捞钱时肯定早有打算,此等小事能难得了了他?先是能拖则拖,尽量使双方都满满淡忘此事,然后主动提出陪楚王喝酒。对于整日无聊,苦觅享乐之法的楚王来说,何乐而不为?酒过三巡,张仪即以装醉示楚王以诚。既然喝得如此痛快,大王何不请您的爱妃也前来同乐呢?楚王一听,有何不可!南后和郑袖随即到来。此时才是张仪演这出戏真正要抓住的机会,“仪行天下遍矣,未尝见人如此其美也”一句话,可谓一箭三雕。南后郑袖一听,不仅长舒一口气,总算打消了心中的顾虑,而且虚荣心得以满足,可以受宠更甚于前,自然是对张仪不仅不加怨恨反而感恩戴德。而楚王这边则是虚荣心同其爱妃来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此点被张仪利用得淋漓尽致,这个愚蠢的昏君反而还乐不可支,再加上张仪又不失时机地假惺惺地这么一请死谢罪,结果就是“子释之。吾固以为天下莫若是两人也”怎么样?你说晋国美女如何如何,跑了一圈,最后发现还是寡人的眼力好吧!哈哈一笑,张仪的欺君之罪也就这样一笑了之了。

如此来看,楚国有如此国君,其国破家亡之日,以及张仪这种八面玲珑,三寸不烂之舌的飞黄腾达之时,难道还不是近在咫尺了吗?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选自《战国策 楚一》卷十四)

秦、楚并为战国大国。张仪作为秦国的连横总设计师和执行者,自然要把对楚国的外交公关工作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张仪在楚王面前首先夸张秦国的强大。进而又阐述秦国对秦楚联盟的期望,以及该联盟对于楚国是有利的,可以接受的。秦王不仅愿嫁女给楚王为妻,而且还愿意“裂地以相赠”,约为昆弟之国,永世友好。虽然这只是张仪为拆散齐楚合纵推行连横之策所耍的一种政治手腕,一种外交说辞,但秦楚联盟的确有导向和平的作用,因为毕竟在那一段时期秦国采取的是相对守势。楚国受骗是事实,但这是基于秦国国家利益的需要。相对的,在秦楚的利益一致时,秦国也曾给予楚国莫大的帮助,比如秦国曾帮助楚国复国。对于战国时期的两个最大的国家来说,它们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战国整个时期的局势走向。楚国错就错在不该在处理国家间关系这种重大的政治问题上任由个人的感情用事,以及由短浅的目光所导致的朝三暮四。

从张仪的说辞内容上看,合于史实,精于论辩。对形势之分析,正反阐发,鞭辟入里。指陈厉害,软硬兼施。语气恰到好处。张仪见楚王,先言秦与诸国相较,可谓猛虎与群羊。猛虎者,谓秦之强也。虽有夸大之嫌,然尚基本属实。群羊者,合纵诸国耳。虎与群羊,高下一目了然,楚应随虎自强还是从羊自戕其势不言而喻。接着,话锋一转,言秦楚两国皆为强国。天下诸强,莫出秦楚两者。两强相争,必有一伤。然就秦之实力而言,韩赵魏三晋等国有朝一日必然臣服,而就那时而言,形势对楚而言便大大不利。此时若楚不与秦为盟,或是保持善意的中立,则社稷难保。秦对楚国之意,虽有威逼利诱之色,然也言中要害。秦以一强对合纵群弱,孰强孰弱,孰胜孰败,诸君自明矣。“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恃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秦国灭楚只要三月,而诸侯援楚则需半年,远水难解近渴,等他们开到,楚国早已为他人所有。而合纵诸国之兵难道不是威胁?以秦国之实力,非楚国与诸国合纵所能撼动,此举反而开罪结怨于秦国。不如同秦连横,不仅可坐享割地之利,还可得一可靠的保护伞,如此一举两得之事,何乐而不为?况且关东诸国面虽和善,实际内部互相猜忌,勾心斗角,离心离德,毫无半点凝聚之力。与其为伍,有何乐耶?一席话说得楚王不停点头称是,频道有理。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