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孟子》:道德文章(2)

2009-05-25 11:1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虽然孟子在辩论时耍了一些花招,但他所说的,都是“正当的道理”,是光明磊落的道德之言,所以,我们不会觉得他狡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虽然孟子在辩论时耍了一些花招,但他所说的,都是“正当的道理”,是光明磊落的道德之言,所以,我们不会觉得他狡诈,只会佩服他智慧。这又是《孟子》一书的道德价值。

但与之相应的则是,作为一部论理著作,《孟子》的逻辑性,说理的严肃性、真实性却有相当的问题,这种有意或无意的逻辑错误,在《孟子》中有不少,比如下面: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价值认定的角度说,我举双手赞成孟子。我们应当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地去做一个有道的人,而不能成为一个无道的人《当然,孟子这里原是指有道之君和无道之君),而且,得道的人,应当但这里只是说“应当”,“理当”,只是一种道德诉求,而不能说“一定会”。道德诉求并不总是转变为客观事实。事实上,道德及道德行为并没有一个预设的好结果在前方等着。(这是一个二律背反的问题:如果实行“道德”,就是冲着那已预设好的利益而去的,那么,“义”即是为“利”,这种行为本身也就不再是道德行为)况且,“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关汉卿《窦娥冤》)也是常见的社会现状,冤的不仅是一个窦娥。即以孔子、孟子自身而论,他们算是得道之人了吧?但他们一生的遭遇又如何呢7还不是处处碰壁,为人所拒何曾多助过?我只看见拆他们台的小人小政客一拨又一拨,不见什么对他们捧场的人。说句不招人喜欢的话,假如孟子再生,就是新儒家们,怕也不一定会去助他,那么倒霉的人,连个学界祭酒都不是,助他有什么好处吗?不得道者,也不一定就寡助。大盗柳下跖手下的人据说也是“三千”,和孔子的门徒打了个平手(庄子说他“盗亦有道”,但此“道”与孟子的“道”不能混淆),鲁哀公不能算是得道明君吧?但鲁国人谁敢不服从他?孔子恰恰是带头恭敬他,抬举他,辅助他,引导大家忠诚他。只可惜鲁哀公还不大稀罕。

所以,孟子这一段正气浩然的道德之论,虽有极大的感染力,以至几千年来成为对莘莘学子进行思想教育道德培养的必读章节,但逻辑上却不大讲得通。“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层层论证,更缺少基本的逻辑关联。“然而不胜者”,可能有多种原因,不一定就是没有地利;反过来,有地利没有天时,比如当今的西部大开发,西部固有资源丰富的“地利”,然而没有中央决定开发西部的“天时”,也不行。所以,也可以说“地利不如天时”。而孟子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更是一厢情愿地先假定他要贬低的不重要的条件(地利)都具备,然后再证明因他要推崇的重要条件(人和)缺乏而失败,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种做法,是十足的蛮不讲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难道能证明“万事不如东风”吗?阿拉伯谚语日:压断骆驼脊梁的是最后一根羊毛。难道我们就此可以证明这最后一根羊毛比其他的羊毛都重,甚至比所有其他羊毛的总和还重吗?其实,一物之实现,必要条件可能只有一个,而充分条件往往有多个,缺一不可。这“多个”充分条件的任一个,都不能说比其他条件更重要。如果我们可以学孟子,假定其他充分条件都具备,仅让自己要证明它更重要的条件缺乏而使一物不得实现,以此证明此条件比其他条件更重要。

其他如对一些历史、地理知识,孟子也往往不大较真,他所描述的历史,往往是他想象中的历史,而不是真实的历史,他所提及的地理,也有不少错误。奇怪的是,这种粗枝大叶的毛病,虽然损害了他文章的科学性、严肃性与学理上的正确性,却不仅无损于他文章的文学性,更有助于他的文学性不仅无损于他的学术人格,反而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

孟子证明客观真理,总显得勉强而力不从心,他逻辑不严密,证据也不充分。但他一涉及伦理学领域,便雄辩滔滔。因为道德伦理往往是一种信仰的建立,而不是客观科学的证立。建立一种道德信仰,需要的是一种价值估定,而价值往往是人为的证立客观科学,需要的是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事实支持。如在《鱼我所欲也》这一节: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