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斋就是庄子说的内圣之道。一个内圣的人,心和气两个是合一的,忘掉自己,身体很空灵。
颜回想去卫国,教化卫王,被孔子骂了一顿。孔子批评颜回有“师心”,就是总觉得自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自己比别人高明,这样不好。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被老师骂晕了,颜回问,老师,我没有法办再进一步了,我跟您学了这么多治国之道,都没有用了吗?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孔子慢悠悠地说,这么吧,你先去斋戒几天,我再告诉你。你这样问道,诚意还不够,求道是不能指望立竿见影的,不能以功利主义的心理来问道,你的态度还不够端正。求道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太容易得到的,上天也不答应呀。
大家知道,颜回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孔子曾经感叹说,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是吧?孔子曾经当真众表扬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是当时学问最渊博的人之一,孔老师对他的徒弟颜回给予很高的评价。因为在古代,淡泊名利,安于清贫是一种美德。在今天就不是这样了。在现代社会里,生活成本要比古代高得多,这话姑且不论,接着谈庄子。
颜回这么穷的人,你还叫他吃斋,本来就没有肉吃啊?所以,庄子借颜回之口说,老师,你知道我家穷,喝不起酒,好几月不吃荤了。你是听到动听的音乐“三月不知肉味”,我呢?是穷得几个月不知肉味,境界差老远哩。我这样不是天天吃斋吗?
孔子说,“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孔子很耐心地说,颜回,你说的这个是祭祀之斋,我说的是心斋,真正的持斋叫心斋。孔子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就是这个意思。南怀瑾说,庄子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心斋的观念,就是佛家的持戒、修定、修慧,乃至于说得了九次第定,证得菩提,也不过是心斋的成就而已。斋,让一个人先去斋,就是古代礼貌,“斋戒沐浴”,要洗个澡,换了衣服干干净净,还要熏香,外表上要清洁,包括吃素斋,先清净心。这个时候,才可以问道。
一个人不斋戒不沐浴,你不能给他传道,因为他的机缘还不到,传了也没有用。孔子告诉颜回什么叫心斋。他要颜回斋戒沐浴完了之后,专心致志地听讲。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孔子说,你要专一哦,不能用耳朵听,要用心。这段话,我的学问差的太远,怕讲不好,不如借用南怀瑾的话来讲:不用耳朵听,拿心来听声音。这两句话,就是《楞严经》所讲的,“反闻闻自性”,把耳朵习惯听外面声音的作用回转来,听自己内在的心声。“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这个气就是后世所讲的息,佛法里修禅观的出入息法。“息”又是什么呢?一呼一吸之间那个叫息。实际上我们一呼一吸之间,中间有一段是不呼不吸的,这个之间很短促,很难把握,这个叫息。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耳朵听觉不起作用,停止了,同外界脱离了关系,不像我们平时耳朵向外听东西,所以叫他也不要听了,入定去了。“心止于符”了,心里头什么念头也不动,自然同这个道符合了。用中国古代的名词,就是天心符合了,与天心和合了。“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这个时候,呼吸之间是空灵的,等于没有呼吸了,身心内外是一片虚灵的。
杂草多的地方庄稼少;空话多的地方智慧少。“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你内心的空灵累积久了,就快接近形而上的道了。一定要做到内心意识不动,心里很宁静,耳根也不向外听了,就可以完全返归内在了,这个就叫心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