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读《庄子》悟道:心斋与内圣(2)

2009-05-26 18:1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西门杏庵
心斋就是庄子说的内圣之道。上面这段对话,庄子假托孔子之口讲出来,目的是教会后人学会从外用之学转到内养之学,由外王到内圣。 我们常说,要入

心斋就是庄子说的内圣之道。上面这段对话,庄子假托孔子之口讲出来,目的是教会后人学会从外用之学转到内养之学,由外王到内圣。

我们常说,要入定,要耐得住寂寞,要冷静,要理性,要柔和,要与人为善,不要老去耍小聪明,这些都是内修。我们看金庸小说,那些武林高手一般都是内功深厚之人,内圣才能外王。

一个内圣的人,心和气两个是合一的,忘掉自己,身体很空灵,耳朵可以不受外界乱七八糟声音的干扰。比如在办公室,有的同事把手机调成阴阳怪气的音乐声,有的调成小孩子的哭声,有的调成鸡叫声、鸟叫声,内修功夫好的人,无所谓,你闹你的,我看我的书,不受外界的影响;内修功夫不好的人,就会心烦,心烦就会意乱,意乱就会情迷,情迷了就会失去理智,就会冲动,会吵架等等。一个内圣的人,很谦卑,不会盛气凌人。杨澜谈读书时,说过这样的话:读了那么多东西,节目里并不一定直接用到,只是为了问愚蠢的问题而已。也许读过的东西有一天会全部忘掉,但正是这个忘掉的过程,塑造了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举止修养。

颜回不太明白这个道理,读了书,学了知识,就马上想去治国平天下。

内修功夫好的人心能够止,止而后定。大家都说股票涨了,你也不去追炒,无所谓,因为没有妄念。看着大家跑来跑去,忙忙碌碌,你却很清静。看到美女,也不心动,因为守“心斋”的人可以目不斜视。家里的父母吵架了,小孩子哭闹了,他会很柔和地去劝解,说话像轻音乐的节奏一般,像路加福音里那个路加班一样,说话没有高深的道理,声音却甜美、安静、祥和,很空灵的感觉,而不是假如吵架的大合唱,那样只能越来越乱。为什么有的家庭那么安静,孩子性格那么顺从、合作,为什么有的家庭那么吵闹,孩子的性格那么判逆?都与家长内在的修养有关系。

家庭要讲爱,不要过多地讲道理,道理是对外人讲的。有爱,有温和,才有和谐与甜美。为什么吵架?因为内心世界不安静?妄念太多?妄念就是“我”字太多。什么叫自私?自私就是以我为中心,不兼顾别人。关键时刻,弃他人于不顾,只想到自己。看过郑衍文讲的一则故事:说一个人在丛林之中迷失了方向。正在他走投无路之际,很幸运地遇到了一只猴子。这人便与猴子攀起亲来。他告诉猴子:“人就是由猿猴变来的,人与猴本是同宗,说不定,500年前我们俩还是一家呢。”末了,这人还半是得意,半是讥讽地说:“只是老弟现在还留着这根尾巴,而我们早已经把它给文明掉了。”

猴子被这个人的热情所感动,决定亲自护送本家走出丛林。一路上,人与猴相交甚欢。猴子教给他如何辨别方向,如何分辨有毒的果子,如何爬树避险。他也告诉猴子,人是怎样地和猴子相亲相爱,人把猴子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又为猴子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很快,人与猴便成了莫逆之交,亲如手足。

突然,一只斑斓猛虎挡住了他们的去路,猴子迅速带领那人爬上了一棵大树。猴子身手敏捷,如履平地,上蹿下跳,悠然嬉戏。而那个人面如土色,喘着粗气,死死地抱着一个大树杈,一动也不敢动,树下的老虎并不着急。老虎知道,人不会像猴子一样从树上“飞”走,它在耐心地等待。

猴子告诉本家,战胜老虎的唯一办法就是坚持,要坚持到饥饿的老虎忍受不了,自动离开。老虎逐渐失去了耐心。老虎许诺,如果谁能把对方主动交出来,就免他一死。

虽然,人与猴子都表示愿意为了保全本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但他们最终还是决定,同舟共济,生死与共,坚持到底。入夜,猴子安然睡去。这个人也又困又乏,但他不敢打盹,他害怕从树上掉下去,落入虎口。

这个人越想越害怕,他想起了老虎的诺言,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此刻,身边的猴子睡得正香。他觉得,不能再犹豫了,必须马上行动。于是,他一狠心,一咬牙,把猴子推了下去。睡眠中的猴子,柔软舒展的身体如同降落伞,慢慢悠悠往下落。可刚落到一半,猴子就警醒了。猴子立刻抓住树枝,迅速爬回了原处。猴子什么也没有说,又很快睡着了,就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早上,饥饿难耐的老虎终于悻悻而去,人与猴继续赶路。

终于,在猴子的护送下,那人走出了丛林。他对猴子感激不尽,对猴子说:“你永远都是我的亲兄弟!”那人问猴子有什么要求,猴子严肃而又郑重地说:“大哥,我求你,以后千万不要再说我们是本家了!”

故事中的“人”何其自私?庄子提出要“去我”。在庄子看来,身体不过是一所空房子,生命不过是借住在这所空房子里,怎么来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走,也不知道。

守“心斋”,就是要我们来一番心灵的大扫除。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