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读《六祖坛经》——烦恼即菩提

2009-05-06 13:3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中国禅宗六祖慧能不识文字,卖柴时听人诵读《金刚经》,顿时开悟。遂安顿好老母,前往五祖处学佛,后有《坛经》流传于世,这是中国佛教著作中唯一被尊称为“经”的。

中国禅宗六祖慧能不识文字,卖柴时听人诵读《金刚经》,顿时开悟。遂安顿好老母,前往五祖处学佛,后有《坛经》流传于世,这是中国佛教著作中唯一被尊称为“经”的。

《坛经》里谈的最多是怎样见性成佛,至于神通、六道轮回、西方净土则很少提及,这无疑与中国传统思想更接近。见性最理想的是顿悟,但有先决条件——根性善纯,与之相左的有神秀的渐悟。

神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顿渐之法门: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无念:于念而不念;无相:于相而离相;无住:于一切处,念念不住。

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

这样意思很明白了,这里头讲的不是消极避世,似乎就是一种处世的思维方式了。儒学讲“性本善”,讲究“复性”,老子讲“道法自然”、“返璞归真”。儒学的方法是“克己复礼”、“存天理,去人欲”,道家的方法是“绝思弃虑”、“少私寡欲”、“万般天成”,慧能的方法是不执着“善恶”、“空有”、“动静”。慧能的思想来源于《金刚经》,特别是“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心”是“净心”,即是“佛性”。慧能说“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即慧能对“无所住而生其心”作的注脚。“无所住”就是“心无着”即没有执着、妄想,从而没有贪嗔痴,最后去除烦恼。

心中装着“孔子”、“老子”、“释迦”同样是有所执着、有所住,所以佛法说“自性含万法”,法是为机缘方便而说。认识自性,金刚经上用的方法是破相、无所住。慧能的方法还有直其心;儒家有复性去情、诚其意;道家有绝思弃虑。至于所达到的境界,儒家的描述有“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君子无入不自得焉”、“浩然之气”、“君子坦荡荡”、“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天人合一”;道家有“无为而无不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和其光、同其尘”、“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大己而小天下”、“不虑而得,不为而成”;慧能有“自在无碍”、“和光接物”。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