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角度讲李广的命运其实很幸运,李广出生的年代汉朝已经统一天下,并且传了两代皇帝。而且汉朝的皇帝在武帝之前都很务实,好黄老之术。黄老之术这个词有点专业,我们不妨这样理解:在汉武帝之前的汉朝皇帝对外奉行的是和平崛起的路线,对内则提倡和谐社会。那时候就是传说中的“文景之治”,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的第一个公认的盛世,但是遗憾的是封建王朝即便是盛世也没有奥运会。李广作为秦朝的高干子弟到了汉朝失去了政治上的地位和经济上的保证,李广从军之前的谋生手段《汉书》和《史记》里并没有明确的交代,只是说李广以“良家子”从军,“良家子”的意思就是享受政治权利的平民百姓,放到现在至少可以在政审表“是否参加过啥啥或啥啥啥”那一栏里写一个“否”字。可以想象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平民百姓,“良家子”李广在当兵前很可能就是以种地为生。让我们想象一下的李广当兵之前的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陇西大地(李广是陇西人氏)麦收季节的某一天下午,李广手握弓箭蹲在树荫下默默地守望着滚滚热辣的麦浪。大地一片寂静的燥热,空气里弥漫着成熟的麦子散发出来的呛人气息。这时几只麻雀轻盈地飞进麦田,掠过了天空却没有掠过李广的眼睛,突然,“嗖”的一支箭飞了出去划破了燥热的空气,那只偷吃粮食的麻雀应声落地。李广从树荫下站起身,深沉地望着无边的麦田,叹了一口气说“晚上有肉吃了”。当然,这一段不是正史上的记载,是我的想象,严谨的历史写手应该把想象和正史分开,这是起码的职业道德。我这样想象是因为我能够理解一个身怀绝技的年轻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李广的少年时代大概就是这样,苦闷而燥热的青春,好像烈日下灼热的麦浪。幸运的是盛世的李广没有遇上奥运会,但是遇上了匈奴,从此人生得以改写。李广遇上匈奴,就像周正龙遇见老虎年画,瓮安遇上自杀的女学生,一切都已经注定。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说匈奴。匈奴是一个擅长射箭的游牧民族,富有“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史书上说这个民族好勇尚武,崇拜暴力和强人。秦始皇让蒙恬建造的万里长城就是为了抵御这个强悍民族的入侵,让秦始皇没想到的是万里长城没能挡住匈奴却提前透支了自己的帝国,让一个徐州地区的基层农村干部趁机改朝换代当了皇帝。大汉帝国建立以后,汉高祖刘邦本来想依靠多年征战建立起来的军事资本一举征服匈奴,没想到白登惨败,差点丢了性命。高祖皇帝刘邦是个非常务实的领袖,在生死关头没有跟匈奴死磕到底,早年农村基层的工作经验让他想到了贿赂,他给单于送去了大量的财宝和美女。贿赂这招历史悠久且非常奏效,尤其对崇拜暴力的人们来说更是如此,崇拜暴力的匈奴收到财宝和美女马上撤兵,放了汉高祖一条生路,却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了无穷的战争和杀戮。从那以后汉朝开始对匈奴实行各贿赂政策以换取暂时的和平发展。在这些贿赂当中最出名的是性贿赂,汉朝的御用文人给这种性贿赂取了一个很有政治高度的名称“和亲”。从汉高祖开始到汉武帝,汉朝真真假假的公主们前仆后继地进入大草原供单于享用,低调的如同走进包厢的夜总会小姐,不论用怎样高度的政治理由解释,无论用怎样艺术的文字描绘昭君出塞的美丽传说,这种用女人的身体换和平的做法实在让有血性的男人们无法忍受。但是有时候无法忍受的事还是要咬牙忍,即使是皇帝也不能例外,直到有一天那个年轻的汉朝皇帝刘彻在自己长大的时候也发现了自己帝国的强大,他开始对匈奴说“不”,从那一刻开始李广和卫青、霍去病、张骞等豪杰一起走上了属于自己的历史舞台。
从李广开始,到他的儿子李当户、李椒、李敢再到他的孙子李陵,一个家族百年历史都与弓箭和匈奴有关,这就是李广的宿命。按照常理推断,像李广这样的人才,在那个以骑射为第一技术的年代,遇到好大喜功、崇尚武力的汉武帝,应该如鱼得水、风声水起才对,可是历史偏偏不是这样,这就比武侠小说有意思了。
(责任编辑: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