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名著名作 >

唐诗的情感世界:羁旅从戎的乡愁(一)(2)

2009-05-12 14:5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素位
这里我想起了一则有趣的故事。杜牧有诗《赤壁》云: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南宋许顗在《彦周诗话》

这里我想起了一则有趣的故事。杜牧有诗《赤壁》云: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南宋许顗在《彦周诗话》里说:

杜牧之作《赤壁詩》云:“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將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

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

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

此公之说实在很荒谬。杜牧之诗。妙就妙在不直接说没有东风,东吴政权有可能灭亡;而是借大小乔的可能被捉来说明问题。试想,大乔是孙策之妻,是吴主孙权之嫂子,小乔是东吴的水军都督、三军总司令周瑜的夫人,她们的安全是绝对保证的,假若她们被捉了,哪里还有东吴的存在呢?杜牧正是以小见大,含蓄地写出了赤壁一战中东风之重要!

说这一故事,目的是让读者清楚诗人问同乡家里的寒梅是否已经开的意义。既然寒梅也很急迫地问,那么,故乡的亲人、朋友、邻居……甚至家里的小鸡小狗长得怎么样,岂有不问之理!说到底,还是讲究蕴藉含蓄,令人读起来如品名茶,口角生香;如嚼橄榄,余味不尽!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写诗是一种雅事,入诗的事物也应该品位高雅,诗拒绝粗俗的事物,拒绝低俗的情操。梅是一种姿质高雅的植物,作者问梅,也反映了他高雅脱俗的情怀!如果,你今后也在异乡,看到家乡的亲人或者朋友,你想问的是什么呢?是父母的身体情况,还是家乡的经济发展,或者是你曾经养的宠物小狗小猫?

晚唐诗人赵嘏为了求仕去长安,长安是大唐的首都,经济繁荣,人才辐辏,酒楼舞馆遍布,红灯区更多,夜生活十分丰富,照例说赵嘏应该乐不思蜀了吧。我们读着他的《长安秋望》,穿过时光隧道,跟随他在长安做一次深秋的漫游,就知道他身在首都心在哪里了: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那天早晨,赵嘏带着我们去看看长安的繁华景象。跟着他爬上高大的城楼,放眼望去,哦,灰蒙蒙的天宇上,云雾正在慢慢地在飘动,让人感到有点凄清。夜色慢慢褪去,东方的曙光渐渐地显现,不是很晴朗,但巍峨的皇宫轮廓越发鲜明了。远处天边还残留着几颗星星,忽然,北方飞来一群排着“人”字向南避寒的大雁,飞得好整齐,飞得好快。当我们双眼盯住这群大雁,看它们飞向何方时,突然飘过来笛子的乐声,悠扬而凄凉,像远处传来的歌声那样渺茫,循声望去,噢,原来是在西边高高的城头那边,一个人正靠在栏杆上吹笛。这凄凉的笛声唤起了我们内心潜在的悲秋情绪。刚才还是晨光未启,晓色朦胧,现在已是红霞万朵,天宇大明了。看哪,人家篱边的菊花正含苞欲放,那紫红的艳丽色彩已经露出。旁边河塘里荷花已经凋零,只留得枯杆败叶。这时,我们猛然想起李商隐的“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心儿被揪了一下。赵嘏笑着问我们:“现在这个时候,江南鲈鱼应该很肥美了吧?”晋代吴中张翰看到秋风吹起,想到故乡鲈鱼正肥,官也不做了,挂冠回家去吃鲈鱼了。赵嘏问我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他看我们有些费解,边又说了,你们看我戴着一顶官帽,像不像囚犯?先秦时的钟仪被囚时,就戴着高帽,后人称之为“楚囚”,所戴之帽又称“南冠”。这下子,我们恍然了,原来赵嘏把自己留在长安为官看作是失去自由,是囚犯,他渴望像张翰那样回去, 过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我们笑着对他说:原来你是身在长安心在家乡,但又怕别人说你不安心工作,落得撤职查办,所以才把诗写得这样含蓄的吧?赵嘏回答:“那倒不是,诗有隐秀,不宜显豁。”

确实,这首诗的乡思尽在最后两句,“长笛一声人倚楼”是一幅富有意境的动人画面。倚楼的,是翩翩书生,正在旭日楼头思念故国而吹笛抒怨;还是红袖女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归而不改其志,清晨起来就倚楼翘望?可能都是,也可能都不是。读者可以尽情地想象。赵嘏因此句而获得“赵倚楼”的美称。

既然乡思难除,人们最多的是写封家信报平安,以宽慰家人。特别是同乡的到来或者正要回去,一般都喜欢写一封家书托他带回。除开战乱年代,中唐时,张籍的一个朋友要回去了,张籍知道家里老婆不知道盼望他多少时间了,自己因公务缠身,总不能如期而归,与是,他托这位朋友带封信回。《秋风》叙述了他写家书的整个过程: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西风吹来满眼秋,这正是最想念远方亲人的时候,张籍已经好久没有写信给家里报平安了,知道朋友要回去,可以为他带信,当然高兴;但时间很紧,不容许他在信上多下工夫。张籍就匆匆回到府里,展纸磨墨,挥笔疾书,很快地把家信写好了,送到老朋友那里,朋友正等他准备出发。张籍又打开信来,读一遍,可怕有什么话遗漏。

最值得欣赏的是那个“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以前,人们与家里联系,总是以写信为主。在信寄出时总要再三地看看,想想有没有什么遗漏的话需要补。当然,现在的青年人不需要写信来联系了,电话、邮件、QQ聊天等等众多形式可以联系,所以不能体味张籍诗里这一细节的真实、形象、具体、生动。但我想不轮何时,写信仍然是最虔诚最能够留作纪念的表达感情的形式。而古代,除了写信,托人带回,再也没有其它的形式可供联系。于是在匆匆之下写了一封信,准备交给行人带走。但是,纸短情长,薄薄的几页纸怎么能够写尽自己心中对亲人的无限想念?写完了,却又舍不得马上交给对方,在他准备走的时候又打开了信封看了一遍,最后才恋恋地交给行人带走。

张籍是韩愈的门生,也是写诗的大家,有一个秀才叫朱庆余到京城来赶考,心里底气不足,有些缺乏自信,十年寒窗,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是否合乎主考大人的胃口,于是他先写了一首诗投石问路,含蓄地问张籍自己写的诗是否合乎现在社会的风气,合乎主考的口味。诗名为《近试上张水部》(时张籍为水部郎中):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