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地之和既应,金石之乐可奏。”
秋水案: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然天地之间自古呼应缭绕。而天地之音息如何到达世间,则必经过金石之音乐。音乐亦时间空间之纯粹之穿透。今东坡贯穿天地与金石于一地,而我亦以自我之评析,断裂金石之所谓富贵之考,而将其引入世界之和谐乐音。故此地东坡以天地天籁和谐之音介入人间繁华之金石音乐,虽徒然嫁接,然亦一创造也!
2.“君子道大而不回,言出而为则。” “上之人闻危言而不忌,下之士推赤心而无损。”
秋水案:君子非直以大道也。如若此,则君子将失其实践之躬行。人生世间,贵于体验石头与风雨之夹击,滚动己身之肉体于坎坷之河流,拂拂秋水于人间之门道。东坡言君子道大而不回,乃指内心之滑动与身体之亲行,随步于大道之运行,而任意自己之心灵流淌于浩浩万世之间。然人不能多言,言出而为则。此意在于人不能于喧嚣之人间多言语,若多言语,必遭到毁灭性之打击。常言:众口铄金,积毁消骨。人处于烦嚣之世道,惟有保证一人人格之尊严。东坡又言:上之人闻危言而不忌。上之人自然得道,然道并非自我运动,而是需要人在其中推动它运动。而他人对所谓的得道之人必然嫉妒和好奇,必然会有挑衅之举动。所以,做人必须如处在急流之中的大石头,于慌乱的情形里岿然自若,啸傲自得,此是真正的得道啊!不过真正的得道者,也并不一定一天到晚说些空头的道德,他们必须将理论之界限转移到丰满之现实,所以他们必然推求赤心,用赤诚之心翻滚于粗糙的世界,然而按照苏轼之看法,他们于此烦嚣之境界中,同样不会因此而损坏自己的人格赤诚的人格。
3. “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 “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帏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矣。”
秋水案:此为东坡之秋阳赋,起于与越王之孙之对话。在这样的浩淼文章里,我只能叹息自己笔力的不健。东坡以心之明、气之清、善恶之坚百谷、恶欲之陨群木来比拟秋阳无比的繁华和光芒万丈,这样的气势和辉映万千,真是古今之大文章也!接下来,东坡用一些比喻来比喻秋阳的浩大和稳健,来表达一种自比宇宙之无限的悠然心情。秋阳生于华屋之下,就是说秋阳与大地民间紧紧相连;秋阳长游于朝廷之上,就是说古今贯穿一切的光和热量出没于辉煌的庙堂之上,与政治的功罪千秋而千秋。然而秋阳的本质并不只是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硕大无边,更是指它的出神入化,它的入于四季之变迁和宇宙之根本的变化演进。所以,苏轼以如椽的巨笔勾勒了一个浩大的秋阳世界。
4. “寥寥南郭,怒号于万窍;飒飒东海,鼓舞于四维。”
秋水案:东坡此处说风之浩瀚无边,从时空的万窍和四纬说明风的广袤和力量的肆虐。
5. “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嗟夫,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
秋水案:东坡于此借助三峡的滟滪堆之艰深坎坷以言普通事物的千变万化,语言之铺张和华丽,尽显文学大将于飘渺的自然面前的深思和沉静。他说因物以赋形,就是沿着物质的边界去推算宇宙本根的内在结构,以推显出内在灵魂的基本规律。这说明东坡确实是冠于古今的大哲人,他心灵的幅度永远是如此的扩大无边。他提醒我们后人必须顺着事物的发展规律而确定人类行为的基本边界,不能越位,否则将早天谴。
6. “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 “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
秋水案:读东坡之屈原祭文余悲哀万分。东坡以屈原被放逐忖度自己之放逐,而于今时代,东坡与屈原均已经长眠地下,而我独独悲凉地活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哀啊!苏轼说屈原死后到他已经千载了,但是世界不但依旧残酷,而且愈加的狭窄和难存。啊啊,听吧!这就是中国历史最为伟大的两位诗人之间的千年的哀叹,而此种生存的悲叹,于今依然是累累铅粉,他们都逝去了,而世界依旧在逼扼真正的文人,悲哀啊!但是更为可怕的是,苏轼说有些人在生存的艰难里退却了,变得傀儡般的圆滑,难道不是吗?
(责任编辑: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