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名著名作 >

醒世恒言《金瓶梅》(2)

2009-07-04 14:5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净海莲风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也明确认为“食色性也”,《金瓶梅》全书对于两者津津乐道,尤以饮食为最。然而《金瓶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也明确认为“食色性也”,《金瓶梅》全书对于两者津津乐道,尤以饮食为最。然而《金瓶梅》的饮食虽然细腻生动,品类繁多,却还在可触及的范围之内;到了后世某些作品中,则被细细洗去尘俗气息,凝结成令读者赞叹之余不免自卑的惊人之作。

作者如此不厌其烦描绘日常生活中林林总总的五光十色,似乎要告诉读者:这个世界背景是如此美好;然而掀开这一幕布之后,却令人赫然发现人生的悲苦。

《金瓶梅》以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为书名由来;然而统观全书,西门庆妻妾众多,何以单单以此三位为杰出代表而张于书目?细细分析,不难看出,三者的共同点在于其强烈的情欲;然而这一点原是人类通性,《金瓶梅》中人物大体都不脱此类,然而真正无法自我遏制的,除西门庆外,恰是此三位。

《金瓶梅》中唯一有着较好下场者,当属吴月娘,此女别无他长,唯一尚能称道者,只是善于自我修持。从这一点反观作者署名,大约可以明了何以作者在文中不嫌絮叨,屡作劝世之言。作者的目的在于通过艺术手法阐明人生真理,而人生的真实不仅仅只是诉诸快感、情绪与美感,不仅仅只是大快人心的豪侠、缠绵悱恻的才子佳人和可以细细叹赏的诗作;要诉诸于人的理性与是非,而不是简单流一把眼泪了事。

从这一点出发,作者推翻了以往小说的写作模式,不再关注浪漫艺术的虚拟人物;而是用大量笔墨描摹现实人生。在此之前的写作中,作者往往预先设立好道德对立,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带着先天的优越感去看待反面人物,由此引发一刀杀之了事的解决模式,虽然令人快意,却无法令人深思。

《金瓶梅》则将《水浒》中的脸谱式反面人物一概还原成现实中的人物:其所作所为相当自然,如同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只是因为机缘巧合,令其欲望得到了发展。如此描写,顿时让读者失去优越感。

当然西门庆与其身边之人的所作所为是不足效法的,作者也不希望读者在阅读时因为失去优越感就反转而对之持肯定态度;故而在细腻写实的同时,也大量运用讽刺手法,揭破浮华背后的世情假面。

然而作者的讽刺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持同情态度,讽刺的同时也不忘挖掘人性;这一传统延续到后世,官场黑幕小说的作者们带着无限道德优越感,极尽冷嘲热讽之能,对于人性探究则毫无兴趣。由于带着同情,使得《金瓶梅》的讽刺笔墨不会将人物刻画得太过丑恶;太过丑恶,则读者心生强烈厌恶,不会设身处地考虑。

《金瓶梅》中只有一群平常的人,与读者的差异只在于境遇稍好;西门庆的所作所为并非不可理解,换做任何其他人,若有机缘,未必不会效法跟风。当然书中人物的缺点自然要比大多数读者多,然而这只是一个程度问题。

作者认为传统的类型化观念无助于读者清醒认识人生真相;故而首先将《水浒》中令人唾骂的西门庆去除爪牙,改写为一个令人细细看来觉得与自己颇为相像而境遇稍佳的普通人;另一方面又将《水浒》中豪情万丈的武松改写成一个凶残而不顾血亲的亡命之徒(八十七回杀潘金莲一折除了令人恐怖之外,丝毫感受不到任何正气,相反极其血腥而令人反胃)。《金瓶梅》在此批判了传统的英雄豪杰模式,令人感受到普通人的可怕。

作者对于人生的认真反思态度,使得作品的深度气力在同时代至今的同类型作品中鹤立鸡群。后世不乏作者在细细品味《金瓶梅》后意图洗髓伐毛,以清雅诗意取代饮食男女;然而统观此类作品,文字上固然较《金瓶梅》整洁,却往往矫揉造作,不及远甚。

平凡的世界与人生,构成了绚丽多姿的历史;传奇式的英雄与佳人,足以在轻飘飘的阅读时消闲,却难借此反思人生背后的真相。《金瓶梅》所表现的严肃,值得每一位认真的读者学习:在漫长的文艺创作历史中,这样的态度实在太过匮乏。

(责任编辑:致知)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