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名著名作 >

余怀词作鉴赏:念奴娇·和苏子瞻(3)

2009-08-17 15:44
来源:一元一 作者:佚名
可惜斯人斯文在当世已成奢望。“一自金驼辞汉后,曾共楚囚相向。” 金驼应指铜驼,晋陆机《洛阳记》载:“洛阳有铜驼街,汉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

可惜斯人斯文在当世已成奢望。“一自金驼辞汉后,曾共楚囚相向。” 金驼应指铜驼,晋陆机《洛阳记》载:“洛阳有铜驼街,汉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相对。”“二枚”不大符合现代汉词的描述方式,还是直接说两座吧,两座铜驼巍巍然、赫赫然矗立在皇宫外的官道上,跟《红楼梦》中的那块通灵石头可有的一比,都曾经眼万千繁华。“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值千金,披服丽且鲜。”这样一幅蒸蒸日上的生活场景想来是铜驼最爱。然好景不长,《晋书·索靖传》云:“(索)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此话竟比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还要准确。不久后战乱迭起,两座辉煌一时的铜驼果真被抛置到了一堆乱糟糟的荆棘丛中。它们那个沮丧劲呵,不恨妖女少年吾不见,连个收荒货的也都见不着了,从极乐而到极悲,委实喑哑得可怕。但为何不说“金驼辞晋”却道“金驼辞汉”呢,这清清楚楚是一段晋末的历史嘛,莫不是作者笔误?非也。“金驼辞汉”还真不能换为“金驼辞晋”,作者眼明心细,一个“汉”字足以代表整个汉民族,换为“晋”字意义便缩小了许多,且显得泥古不化。明朝被夷族满清取代,“辞汉”岂是随手拈来?何况这个“汉”字恰与相隔不远的“楚”字一呼一应,楚汉相争是人尽皆知的史实,由此史实联想到明清相争,这就再是自然不过。但“楚囚”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楚囚”始见《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从此俘虏又称楚囚。切,戴着“made in Chu state”的冠帽坐牢,倒真有几分楚楚可怜的味道呢。在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中又有这么一段记载:"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此句劈面断喝实在精采绝伦。国难当头却只知道流一通不值钱的眼泪,这跟束手就擒的白痴俘虏有什么分别?!

然而沉勇睿智一如王丞相者毕竟凤毛麟角。更多的人遇此大变,除了张皇失措茫然对泣外又计将安出? “司马青衫,内家红袖”,此为酷似楚囚的两种典型。“司马青衫” 语出白居易的《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内家”乃指皇家内廷,旧小说里挺热乎地称皇帝为官家,词牌中亦有《内家娇》之名。“内家”与“红袖”并立,是说红袖出自深宫。昔德佑二年宋亡,有个名叫刘清惠的前朝昭仪随同数以千计的宫眷被金兵驱赶北上。金人李天民在《南征录汇》中有载:“原定犒军费金一百万锭、银五百万,须于十日内轮解无阙。如不敷数,以帝姬、王妃一人准金一千锭,宗姬一人准金五百锭,族姬一人准金二百锭,宗妇一人准银五百锭,族妇一人准银二百锭,贵戚女一人准银一百锭,任听帅府选择。”由此可知,王清惠也是宋朝皇帝为了“犒赏”金军而被折银变卖的“流动资产”之一。在那样一个耻辱到无以复加的背景下,连金枝玉叶的公主(帝姬)充其量也不过值银千两,区区一个王清惠又怎能反抗被卖被俘的命运呢?这位曾经深受皇恩的内家红袖在北上途中有感云泥之别而哀恸欲绝,写下了一首千古传唱的《满江红》:“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颦鼓揭天来,繁华歇。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莫要走远。青衫与红袖纵使洒泪成河也无济于事。文人嘛,无论“自命风骚将”还是“意气悲壮”,都不足以成为天下兴亡的主宰。难怪作者会在另一首感遇词中扼腕浩叹——“恨相如太白,未是奇才。”文人骚客满心的悲凉与红袖女儿的怨愤似乎别无二致,是一种回天无力、苦不堪言的“此地空惆怅”。

读词至此只觉废然无味。怎么能够写成这样呢?从山中高士的狂放不羁到金驼楚囚的凄其惨伤,从司马青衫的挥泪如雨到内家红袖的空自惆怅,风啸雷鸣的心气渐低渐沉终至暮色四合,这固然反映了作者的矛盾纠结,却何苦累得读者没劲没盼呢?别急,且看他如何收拾残局。“花奴打鼓,声声唤醒瑜亮。”只用了点石成金的十个字便救活了全场。“花奴”是唐玄宗侄子李琎的小名,李琎的羯鼓为当时一绝,在宋代乐史所著的《杨妃外传》中曾以淡笔带过这样一桩趣事:“玄宗尝谓侍臣曰:‘速召花奴将羯鼓来,为我解秽。’”。又道:“贵妃见苑中花未发,命羯鼓催之,桃杏俱放。”羯鼓本为一种源于西北少数民族的乐鼓,以音色高亮、节奏激切为其特色,不仅用作寻常演奏,甚至被搬上过一鼓作气的战场。以花奴这样技艺精深的行家来击打羯鼓,这鼓声能不催醒千红万绿、锦样春光?这鼓声能不惊动诸葛孔明、年少周郎?天空暗淡,益发需要熠熠生辉的明星;民生多艰,更加渴求匡时救世的人杰。行文至此,方不负了词牌中的“念奴”二字。好个名不虚传的女高音,直唱得狮腾虎跃,凤翥龙翔。

(责任编辑:文德)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