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名著名作 >

唐诗百话:皮日休、陆龟蒙杂体诗五首(3)

2010-01-22 15:57
来源:国学导航 作者:施蛰存
晓起即事 平波落月吟闲景,暗幌浮烟思起人。 清露晓垂花谢半,远风微动蕙抽新。 城荒上处樵童小,石藓分来宿鹭驯。 晴寺野寻同去好,古碑苔字细书

  晓起即事

  平波落月吟闲景,暗幌浮烟思起人。

  清露晓垂花谢半,远风微动蕙抽新。

  城荒上处樵童小,石藓分来宿鹭驯。

  晴寺野寻同去好,古碑苔字细书匀。

  回文

  匀书细字苔碑古,好去同寻野寺晴。

  驯鹭宿来分藓石,小童樵处上荒城。

  新抽蕙动微风远,半谢花垂晓露清。

  人起思烟浮幌暗,景闲吟月落波平。

  ——陆龟蒙

  《杂体诗》一卷之外,皮、陆唱和诗中还有许多吴体诗,也值得我们注意。在讲杜甫诗的时候,我讲过他两首吴体七律,那是“吴体”这个名词初次出现。注释家都不很知道它的意义,直到清代的桂未谷还以为吴体就是吴均体。到中唐时期,在许多诗人的诗中常常可以见到吴声、吴吟、越调等名词,显然可知吴人吟诗的声调与中原不同。如果用吴人吟诗的腔调来做诗,就会做出一种拗句诗。但是,我猜想,这种诗用中原人的腔调来吟诵,是拗句;用吴声来吟诵,可能并不拗。中唐时期,中原人士到江南来的很多,他们喜欢听吴侬软语,于是吴声时髦起来。这情况,正和东晋时流行吴声歌曲一样。陆龟蒙是苏州人,他高兴做几首吴体诗。皮日休受他的影响。况且也在江南住过几年,他们二人的诗集中有好几首用吴体的唱和诗,可以证明吴体诗就是拗句诗,而不是吴均体。

  《瀛奎律髓》卷二十五是“拗字类”诗,选录五言律诗十首,七言律诗十八首。方虚谷有一段解题云:

  拗字诗在老杜集七言律诗中,谓之吴体。老杜七言律一百五十九首,而此体凡十九出。不只句中拗一字,往往神出鬼没,虽拗字甚多,而骨骼愈峻峭。今江湖学诗者,喜许浑诗“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以为丁卯句法,殊不知始于老杜。如“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之类是也。…唐诗多此类,独老杜吴体之所谓拗,则才小者不能为之矣。五言律亦有拗者,只谓语句要浑成,气势要顿挫,则换易一二字平仄,无害也。但不如七言吴体全拗耳。

  从这一段解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五言律诗有没有吴体?(二)一二字拗与全篇都拗,是否都是吴体?杜甫只在全篇都拗的七言律诗前说明是吴体,一、二字拗的五言及七言律诗并不题作吴体。皮日休、陆龟蒙诗标明是吴体的,都是全篇拗句。他们也有一、二句拗的五言或七言诗,但都不标明是吴体。由此可知,只有全篇拗句的七言律诗才是吴体,一、二句有拗字的并不是吴体。因此,吴体与拗字并非一个概念。吴体诗是八句全拗。只有一、二句用拗字的诗,只能称为拗字诗,或折腰体,不是吴体。五言律诗只有拗字,没有吴体。这一结论,是我参阅皮、陆两人诗集体会到的。

  现在选抄一首陆龟蒙的吴体诗以供参考:

  晚秋吴体寄袭美

  荒庭古树只独倚,败蝉残蛩苦相仍。

  虽然诗胆大如斗,争奈愁肠牵似绳。

  短烛初添蕙幌影,微风渐折蕉衣棱。

  安得弯弓似明月,快箭拂下西飞鹏。

  —九八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责任编辑:知本)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