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见到一位网友对宝钗的结局提出一种有些离奇的看法,他认为:宝钗应该是入宫。在这之前,可能金、玉有了婚约,以致颦儿感伤而终,但“琴边衾里总无缘”,未成婚宝钗即被召选。宝玉的悼颦儿是在宝钗入宫以后作的。
他的理由无非这几条:
1:将宝钗诗谜中的“琴边衾里总无缘”解作钗、玉无法结合,将“鸡人报、侍女添”看作宫中之景,将颈联、尾联释作宫怨之意。
2:宝钗的《临江仙.咏柳絮》:“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因此认为是暗示宝钗也借了“好风”,入了宫去。
3:宝钗《忆菊》:“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以为重阳指宝钗出宫省亲的时节。
宝钗入宫,是比较少见的观点,但在《红楼梦辨》中我找到俞平伯发出过类似的疑问,可作代表,引用如下:
我举两条八十回中关于宝钗底暗示,与钗玉成婚相矛盾的,如下:“近因今上祟尚诸礼,征采才能,降不世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世宦名家之女,皆得报名达部,以备选择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薛蟠……一来送妹待选。”如钗玉将来成婚,何必作此迂腐可笑之赘语?不可解一。薛蟠入都,何事不可借口,偏要说送妹待选?不可解二。戚本二十二回:“晓筹不用鸡人报”。我们知道,“绛帻鸡人报晓筹”,是唐人底早朝诗,是宫禁内底光景。
这两个疑问大约便是“宝钗入宫”观点的最初来源。
细一考究,这种观点与把“玉带林中挂”解作“黛玉林中上吊”,把“钗于妆内待时飞”解成宝钗终嫁贾雨村(贾时飞)相似,同属于望文生义,想入非非,走火入魔。略为分疏一二。 如果把“上青云”释作宝钗入宫,那红楼梦曲子《终身误》里的“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纵然是举案齐眉,终究意难平”又作何解释?它明明说,宝玉“空对着”晶莹雪,两人是“举案齐眉”的。
版本学研究表明,《红楼梦曲子》是比较后期才出现的,是全书结构大体完成后才回过头补的,而且辞意比较明豁,作不了其它解释。另外,红楼梦里的诗词曲赋大多有诗谶、影射的作用,但解释时不能断章取义。宝钗的“慰语重阳会有期”(忆菊)“粘屏聊以慰重阳”(画菊)都是暗指宝玉的重阳节悬崖撤手,后面再详述。不妨综看一下宝钗的柳絮词,“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我以为整首词暗射宝钗的孤高清洁、离世独居,“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暗合宝钗以处女终老。宝钗之情未改,宝玉之情未移,所以有名却无实。这是“随聚”;宝玉悬崖撤手,宝钗孤身终老,便是“随分”;所谓“送我上青云”应指一种孤高、旷达的精神境界(如杜甫诗“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一定要把“上青云”解释成功名利禄,未免太小看了雪芹,也太把大观园群芳看俗了(众人----包括宝玉、黛玉在内----都交口称赞此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