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和文化 > 家和 >

重振孝道,和谐家庭:读《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2)

2009-05-12 12:0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古之有识之士尝言:“教育者,国之先务也,民风者,天下之大事也。”世人皆知,儿童是未来的主人翁。而当今社会上,人尽皆知,现在的小孩是家中的

古之有识之士尝言:“教育者,国之先务也,民风者,天下之大事也。”世人皆知,儿童是未来的主人翁。而当今社会上,人尽皆知,现在的小孩是家中的“小祖宗”,父母一味的溺爱,这种现象我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人们常说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古人所言不可不知:“若知安而不知危,能逸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日,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一个人立身之善恶,全在于幼小时品格培养的好坏。大家莫不深切同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之古训。我们可以肯定的,人生最难化者唯习性。良好的习性一旦养成,则终身受益不尽,反之将受害无穷。欲挽回世道人心,当从根本上解决,则用力少而得效巨。医家治病,有标有本,视其缓急,而为疗治。今世道人心之病是缺少孝行,若只逐事而劝谕之,虽亦可以收移风易俗之效,固不如从根本上致力为得。所言从根本上致力,即提倡家庭教育。因此净化社会当务之急,是要把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好,这是所有为人父母的责任。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师,不只给于身命,更应给于智慧之命,将来才能立足于社会。众所周知,一岁至十几岁是人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阶段,正是教育的黄金时期,很可惜一般父母多轻易错过。如何在这张纯净的白纸上,绘出最优美的底案,建其一生端正屹立的磐基,实是天下父母们应该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

在此不禁要问,为人父母应给子女一些什么教育?该传留一些什么给他?财产?话说子女不如父母,留钱有什么用?子女胜过父母,留钱有什么用?这句话告诉我们,留钱一类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能力,为人处事的智慧。这两者为有从教育着手才能留传给他们。教育之中以智慧为重,若不从为人处事、智慧这方面下重手,一味想到留钱财,现在累了自已又疏远了家人,他日如何面对疏乎智慧教育的结果?孝是一切德行的根,也是为人处事的智慧。怎样才能传给下一代?这是大家皆关心的问题,现今的生活节奏让人喘不过气来,而未来的主人翁学习也繁重。是否有一种方式?一种教材?即不会增加父母的负担,也不让小孩更辛苦,在一种轻松喜悦的气氛下,把这“一切德行的根,为人处事的智慧。”学习与传授下去。

我第一次诵完这部经时,内心震撼不已,佛将父母之恩德讲得太详细太感人了!联想到现今普遍的社会现象,若能及时推广这部契合时代弊病的经典,一定会起到对症下药,事半功倍的效果。末后,我又思考,是否能找到一种让人人都可以自然接近这部经典的方式和便于大家共同学习的方法?终于有一天如愿以偿。以下就将以这部<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为教材,提出我寓教于身的方式方法,供各界人士参考。期能籍此话题加以引伸阐发,广泛深入地探讨,与天下父母家长们共勉并付之实践。

首先须说明为何选这部经典为教材呢?其因有三:

一、该经源自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金口所说。佛乃大觉尊者,又以人子之身应化于世度脱众生,故能以人子之仁体会并遍述父母之重大深恩。真经不晦,此经已住世几千年广为人知。

二、该经文字炼达流畅,语句尽赋美感。读时全无凝滞,反如读一篇引人入胜感人肺腑之叙文。经文不长,初读时需二十分钟,熟悉后仅十分钟即可。

三、自古至今述颂父母恩德者,以此经为最详尽。内涵无限的智慧与慈悲,恩孝双融,理事一体,足可引人至情至性,感化天下子女于当下也。

以下介绍学习与传授的方式方法:

逢家中有人过生日,家中其他成员,陪同他一起读诵一遍或三遍《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时间在清晨或者晚上,这样不影响大人的工作和小孩的上学,家人又能相聚庆祝。人小时特别爱吃,这是因为他们正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小孩过生日时多准备点好吃的给他们,而父母又与他们一同庆祝和诵经。这样等他们长大了,在印象中,这将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生日庆祝。家人欢聚一堂给他庆祝生日,又有好吃的,多么美好的童年回忆。

身为父母者自已过生日时,带着小孩子一起庆祝和诵经。这样又能报思自己父母之恩更可影响下一代,起到了言行一至,这就是身教与言教的结合。在父亲节、母亲节,一家人又可诵一遍。这样一年下来,家中每个人都读了好几遍。这项树人工程若从小做起,到孩子大了,对此经可说读了不下百遍。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何况又是在生日那天读诵了,这样大家对书中的内容记忆会更加深刻。每逢生日读一遍,在这毫无压力的情况下,随着岁月的推移,相信每个人对此书必将渐渐熟悉而生亲切之感。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