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有泉城之称的济南,以泉水多而美闻名于世,趵突泉又有天下第一泉的盛誉,趵突泉公园也是济南名胜古迹最密集的地方。
趵突泉位于济南市区中心,趵突泉南路和泺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是以泉为主的特色园林。今日之趵突泉正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便有了“游济南不游趵突,不成游也”之盛誉。该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趵突泉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与标志,与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小名胜。
《老残游记》写趵突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三股水均比吊桶还粗。”可见那时的泉水大大超过今日,比眼下更为壮观,所以古人写趵突泉的诗文特多。趵突泉又名槛泉、泺泉、爆流泉。《诗经·小雅》就有“觱沸槛泉,惟其深矣。”的诗句。《水经注》云:“觱涌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对趵突泉的描写绘声绘色。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第一次出现趵突泉的名字:“有泉涌出,高或数尺,其旁之人曰趵突之泉。”他另有“已觉路旁行似鉴,最怜沙际涌如轮”的诗句,写水清可鉴,爱其喷涌如车轮翻转之势。另一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有“谁家鹅鸭横波去,日暮牛羊饮道边”联,既描绘出泉水喷涌的形态,又形容出泉水喷涌的动态,简直写活了。最为人们传诵的,要数元代诗人兼书法家赵孟頫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期间登上泉池西侧“胜概楼”写的一首诗:“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情兴孤。”诗中“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联淋漓尽致地道出了趵突泉的磅礴气势,被当作楹联悬挂在泉池岸边泺源堂大门两旁,尤为人们称赏。
刚刚走近泉池,还没有看到泉水,就听得“突突突突”,泉眼冒出的声音“突”个不停,怪不得叫趵突泉。再走近些,只见泉池上面水雾蒸腾,透过朦胧雾气,看到泉池正中间好像三只白鹤在翩翩起舞,细细看来三股泉水一字摆开,冒出的水柱一尺多高,激湍汹涌,喷珠溅玉,象三泉互争高低,整个池水沸腾翻滚,冲越池沿奔腾而去,着实气势非凡,壮观绝伦。这时顿觉浩然荡胸,壮志凌云,同时心中十分感叹大自然这位造物主的杰作。
那亭廊栏杆环抱的碧水池中,三个巨大的泉口,浪涛翻滚,水涌若轮,古人形容她的美,为“千年玉树波心立,万叠冰花浪里开”;描写她的气势,称“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尝吼半空雷”。我们伫立在泉边,心领神会,犹如面对一颗颗火热的心脏,在勃勃跳动;又像看到了渊博的大地,在有节奏地进行着深深的呼吸,令人想到一些人生的哲理和造物的神奇。
池中,那碧绿的水草,伴着群鱼,轻轻摇曳,绿得耀眼,似乎有谁一碰,就会化为玉液,溶解在泉水里面。白云,蓝天,花树、亭榭、人影,各自映入水中,使泉水素雅中呈现活泼动人的丰姿。“趵突”、“湍激”、“观澜”、“第一泉”,这些出自名家的泉边石碑,与景相配,从不同角度看去,似一幅幅山水画的题跋,字画相映生辉。
泉池岸边的泺源堂院墙上古人题刻的石碑石碣琳琅满目,书法艺术精湛,都是珍贵的文物。池边石碑“趵突泉”三字,是明代山东巡抚、文学家胡缵宗所书。西岸石碑“第一泉”三字为清代书法家王仲霖题。泺源堂院墙上镶嵌的明代哲学家王守仁题诗:“泺源特起根虚无,下有鳌窟连蓬壶。绝喜坤灵能尔幻,却愁地脉还时枯。惊湍怒涌喷石窦,流沫下泻翻云湖。月色照衣归独晚,溪边瘦影伴人孤。”诗意与书法俱佳。清代皇帝康熙题“激湍”二字石碣亦苍劲有力。乾隆写的《趵突泉游记》全文石碑也立在这里。
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的意思,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显著特点。源源不断的泉水,从地下深层的石灰岩溶洞中涌出,涌泉堆雪,浪花四溅,势如鼎沸,形似莲花。站在涌流的泉边,静下心,侧而倾听,仿佛觉得耳畔风声鹤唳,声若隐雷的音响滚滚而来,压过了游客们的喧哗声。
相传,当年乾隆下江南,出京时带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济南品尝了趵突泉水,顿觉清冽甘甜,便立即改带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伫立趵突泉边,眼望着一池清澈透明的泉水,真想掬一捧甘露,品味这人间的“甘露”,体会这泉水的神奇。
徜徉泉畔,细心咀嚼着老舍所说的趵突泉水“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的意韵,仿佛那些石栏还有那冷冰冰的经过雕琢的石头也变得活了起来,充满盎然的生机。
泉,这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杰作,像人类的千万个家族一样,多少年来,有兴有衰,有新生,也有消亡,但大地的潜流永不枯竭,年年月月,哺育着亿万人民,并永远给人以启示、美感和力量!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