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原称历山,春秋称靡笄山,战国称靡山,南北朝称舜山、庙山、舜耕山。隋开皇年间,依山势凿窟,镌佛像多尊,始称千佛山,并建“千佛寺”。唐贞观年间,重新修葺,将“千佛寺”改称“兴国禅寺”。千佛山遂成为香火胜地。自元代始,每年“九九”重阳节举办庙会。
千佛山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至于千佛山的来历,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齐郡接历山,上有古铁锁,大如臂,绕其峰再浃。”相传,本海中山,山神好移,故海神锁之,挽锁断,飞来于此矣。此神话与现实相近,据今人研究,千佛山是泰山余脉。距今5亿年前,济南地区为海域,18000万年前,发生了燕山运动,沉积的石灰岩跟泰山一起上升,造成了巨大穹窿构造,于是形成了千佛山。
千佛山从远处望去,犹如一架巨大锦屏。千佛山古木参天,松柏满谷,临风挺秀。刘鹗《老残游记》曾描述说:“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千佛山北临黄河,南依泰山,东西横列,峰展如屏。景致清幽,佛寺烟渺,乃齐鲁第一佛教名山。文人骚客,佳文荟萃,高僧名侣,大道四布,独以千佛摩崖石刻名蜚海内。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载:“千佛山,古称历山”。相传,上古虞舜为民时,曾耕田于历山之下,故又称舜耕山。大舜既是中华民族杰出的历史人物,又代表了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民族文化,所以有关舜耕历山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历山在国内有二三十座同名者,山西、河南、湖南以及山东菏泽等地都有历山,都声称是舜耕过的历山。但是舜既是“东夷人”,历山只能在东夷,济南正是地处东夷之地。舜既是儒家所提倡标榜而知名的,儒家产生于齐鲁,儒家心目中的舜的活动范围就是泰山文化圈中的地域,所以舜首先祭的是岱宗(泰山),而耕在济南的历山了。
要问千佛山上有多少佛,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因为自隋朝至今,依山雕刻、雕塑有大大小小的佛2万多尊。千佛山不愧名为千佛山,一走进这里,立刻感受到了不同。一条长长的盘山主路,十八罗汉雕像分列两侧,在苍郁的林木掩映之下,相貌或老或少,或善或恶,或美或丑,长眉巨髯,形态各异,给人一种丰富的艺术想象。“天下名山僧占多”。这样的一句不经意间就从心底轻轻地飘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