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境内的疏勒河故道边,奇迹般地保存着中国长城的前身“塞城”的遗迹,大河两岸还有数以百计的历代古城遗址,这些脱水的城堡,最初都因水而建,因水而兴,最后又都无一例外地因水而废,千百年来一直重复着同样的轮回。
根据敦煌遗书记载,敦煌塞城是汉武帝时候修建的,西凉时又重修过,它的总长度不少于200华里。
出了敦煌城,向西北进入孟家桥乡,孟家桥是敦煌最北面的一个乡,一出农区,就到了疏勒河下游的盐碱沼泽地带。
敦煌古塞城就在这一带。
角墩下就是敦煌古塞城的北塞墙,当地群众把它们叫做“风墙子”,因为它一直充当着农田村庄的防风墙,而城墙掩藏的秘密并不为人所知。这座角墩是敦煌塞城的西北角墩,当地人叫盐池墩,也叫赵家圈墩,墩台残高8米,东半部已经塌落,整体呈三角形,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塞城角墩。
我们在角墩下看到了几处燃烧过的痕迹,已经凝结为石,千百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怎样的紧急情况,曾经燃起过几道狼烟我们已无从知道了。
根据记载,南塞墙应该在城南大约3.5公里处,也就是著名的鸣沙山、月牙泉附近。在那里,我们会不会找到南塞墙呢?
在鸣沙山下的一片空地上,我们果然发现了一道隆起的沙梁。
南塞墙还不止这一段,在距敦煌城60公里的南湖绿洲外围,我们又找到了西凉时期敦煌的南塞墙。
唐人的精确记录在城东20公里外的五墩乡新店台村再次应验了:我们在这里找到了被山洪冲毁的东塞墙遗迹。
塞城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军防设施,它一般筑于县城、郡城的外围,将城外四郊的农田、草场、村庄通通包围在一个大墙之内,以防范侵扰。近年的考古发现,江苏、浙江、山东、陕西、山西、辽宁等地也有类似的塞城。
敦煌塞城,史书上偶然有些记载,十六国时著名高僧法显取经时途径敦煌,看到过敦煌外围的塞城,《法显传》留下记录:“敦煌有塞,东西可80里,南北40里”。
敦煌藏经洞遗书《沙州都督府图经》详细记录了西汉敦煌塞城的范围,它距州城东22.5公里、西7.5公里、南3.5公里、北17.5公里。
塞城的这一范围恰恰可以将整个敦煌绿洲悉数包围在内,对绿洲内的田亩水道、林草牧苑、村居民宅都可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
根据敦煌遗书记载,塞城是汉武帝时候修建的,到了西凉时又重修过,它的总长度不少于200华里,这个工程相当大。
哪里才是让汉武帝松口气的地方,哪里是汉长城的尽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