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版图上,几乎所有的大江大河都是自西向东,奔向大海,但在中国西部的敦煌,有一条大河却反其道而行之,与众不同向西流淌,她就是敦煌的母亲河疏勒河,这条另类的大河,给我们流淌出了一段辉煌如歌的历史。
孕育出敦煌的母亲河,却鲜为人知,这吸引我们穿越茫茫戈壁,追逐着大河一路向西,我们想拨开历史的迷雾,还给疏勒河一个完整而清晰的面目!
疏勒河横跨青海、甘肃、新疆三省区,全长1000多公里,是中国大陆上少有的一条自东向西流淌的内陆河。
出了甘肃玉门镇,向南行驶30多公里,就进入了祁连山昌马峡谷,刚拐了几个弯,就见一条大河从群山之间奔涌而出,这就是那与众不同的疏勒河。
疏勒河发源于祁连山脉西段的疏勒南山和托来南山之间,横跨青海、甘肃、新疆三省区,全长1000多公里,经过上游100多公里的汇聚,疏勒河在昌马峡谷中奔涌而出,随即掉头向西,穿越安西县到达敦煌,在敦煌西北与党河末尾汇合,度过玉门关继续向西,古代洪水暴涨季节流入新疆境内的罗布泊。
疏勒河的支流包括横贯敦煌全境的党河,流进莫高窟的宕泉河,流进榆林窟的榆林河以及古阳关脚下的南湖等。
疏勒河两岸有大小十几块绿洲,疏勒河古道是丝绸之路的必经通道,孕育出了举世文明的敦煌文化,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汇点。
大河流域总体地势东高西低,昌马峡谷海拔2000多米,而敦煌西北部和罗布泊的最低海拔只有800多米,这是大河西流的原因。
在千里疏勒河故道边,形成了星罗棋布的古代绿洲,从东向西依次有:昌马、渊泉、锁阳城、石包城、瓜州、广至、敦煌、阳关、多坝沟及古玉门关等,其中敦煌是最大的一块绿洲。
疏勒河犹如一根巨大的葡萄藤,把沿途的许多零散绿洲串连起来,把一条条自由流淌的河流收编起来,也把丰富多彩的文化整合起来,形成了高度发达的敦煌文化。
奇怪的是,敦煌文化的母亲河疏勒河却被冷落一旁,极少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疏勒河唯一被外人所了解的,就是兰新铁路上一座不知名的小站——疏勒河车站,几乎没有人在疏勒河车站下车,火车停在那里只是为了加水。
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疏勒河流域几度繁荣,几度凋敝,几番改道,几次断流。它的每一次改道和断流都让繁华的都市变成废墟,让大片的绿洲变成荒漠,让文明的链条骤然断裂,留下了一个个扑朔迷离的历史之谜。
在如此偏远、冷寂的大漠深处,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敦煌文化的兴衰与疏勒河又有什么关系呢?
农历四月初八,佛祖释迦牟尼诞辰,敦煌市五墩乡新店台村的村民们早早锁了院门,全家老小一起朝南山进发,去莫高窟、三危山赶庙会。
这一天,莫高窟专门对敦煌百姓开放,九层楼前俨然成了一个盛大的集市。
在敦煌,四月八是民间的一个重大节日,每到这一天,几乎全敦煌的老百姓都要上山给大佛菩萨进香,祈求年景风调雨顺、家人怯病消灾。
敦煌似乎注定与佛有缘。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印度,在公元1世纪左右进入西域,在短短200年间迅速流行,并沿着丝绸之路向中原传播,佛教东传进入内地的第一站就是敦煌。
东汉以来,历来的高僧都是从敦煌这个孔道绵绵不绝地进入到中国,进行佛教的传播以及佛典的翻译。
疏勒河是一条朝圣的河,是中西交流的文化运河。
闻名于世的莫高窟就建在大泉河的旁边,这个地方修建莫高窟,无论是西出阳关,还是东还玉门,无论是僧人也好,还是商旅也好,都要在这个地方烧香礼佛,选择在这个地方开凿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等大小十几处石窟群,都在疏勒河及其支流的峡谷峭壁上安家落户。
莫高窟开凿历经10个朝代,连续1000多年,留下的宝藏无数,再加上榆林窟、东西千佛洞等姊妹窟的丰富遗存,使敦煌成为举世闻名的东方艺术宝库。
中古时代,在无数商人和使者、僧侣进出塔克拉玛干、穿行河西走廊的漫漫征途上,敦煌是他们心中的灯塔,莫高窟是他们精神的驿站。
英国伦敦大学教授、敦煌学家韦陀介绍说:从公元后第4世纪到14世纪,就连续地造窟了,敦煌在丝绸之路上是很重要的,从西汉起就是个很重要的地方了,所以敦煌的艺术品、佛教的艺术品就和世界文化有关系了。
疏勒河处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是丝绸之路的通衢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