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甘肃疏勒河】向西流淌孕育敦煌的母亲河(3)

2009-07-13 12:32
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佚名
在汉长城的护卫下,敦煌以及河西全境免于匈奴和羌人的侵扰,以汉长城的延长线——也就是玉门关外到罗布泊的烽燧防御系统为依托,西汉王朝进而完全

在汉长城的护卫下,敦煌以及河西全境免于匈奴和羌人的侵扰,以汉长城的延长线——也就是玉门关外到罗布泊的烽燧防御系统为依托,西汉王朝进而完全控制了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塔里木全境。

河西走廊的汉长城有1000多公里,其中疏勒河流域的安西、敦煌境内保存有200多公里,烽燧100多座,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一段。

这就标志着西汉王朝的空前巩固发展,疆域的开拓,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以及丝绸之路的沟通,以后的事实证明,汉朝是当时世界上统一最早的,也是最强大最繁荣的国家之一,也是对外开放格局形成最早的国家。

奇怪的是,汉长城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高大威猛,从空中俯瞰,敦煌一带的汉长城甚至像一条普通的地埂子。真难想象,这样的墙体怎能抵挡得了匈奴的金戈铁马?

更让人称奇的是,汉长城的墙体竟然都是用沙石和芦苇筑成的,外面连一块砖都没有。

2000多年过去了,挣扎于大漠戈壁飞沙走石中的汉长城却依然挺立。

一层沙石加一层芦苇,或者是红柳和柴草,这么层层叠加而起的。有的地段的汉长城还有更特殊的,有的底层它压一层胡杨作为地基,然后在上面再填压沙土,这种用沙土或者碱土和当地的柴草加压起来的构筑方法,在世界建筑史上都是一个奇观。

这真是一道充满了大智慧的墙,是中国古代长城的伟大创举。

它的名字叫“苇墙”。

当纤弱柔软的苇草和沙石交替叠压,在当地盐分极高的碱水凝结下,它们都焕发出惊人的力量,柴草变成了钢筋,沙石变成了砖瓦,汉长城变成了铜墙铁壁。从此,“却匈奴七百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考察完敦煌境内的汉长城后曾留下这样的文字:

“当我看到我对面的一段墙体,即使再架上一门现代野战炮对它也可能没有多大影响时,我不禁对古代中国工程师修建这段长城的技术深感钦佩,而且也对他们修筑临时堡垒的技术深感钦佩。我非常怀疑那时甚至现在,还有其他什么人能够建造一项在持续不断的外力侵蚀环境下能够存在2000多年的工程。”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汉长城的墙体上每隔20厘米就要铺一层芦苇,这数百公里的边墙,需要多少苇草,这些苇草又从何而来呢?

汉代修筑的长城,基本上是沿疏勒河河岸修筑的。

揭开谜底的是疏勒河。

汉代的敦煌可不像现在这般遍地黄沙荒漠一片,而是芦苇遍布河水充沛之地。奔腾西流的疏勒河在沿岸留下了大片的湖泊、沼泽,到处是密不透风的红柳、胡杨、罗布麻、芦苇荡,据说直到清朝道光年间,这一带仍有虎豹熊罴出没。当时,修筑汉长城所需的芦苇数量很可能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没有附近的芦苇、红柳基地,没有遍布敦煌的湿地水泊的支撑,这项浩大工程是不可能完成的。可以说,是疏勒河造就了伟大的汉长城。

作为汉代最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汉长城的防御体系又是如何运作的呢?

长城在汉代又称为“塞”,由距离不等的小城堡连着,小城堡设有发放警报的“烽台”,称为“亭”或“燧”,隔若干个“燧”有一个较大的城,为“障”,驻守在亭障的士兵要密切注视敌情,有威胁就要发出信号,称“烽燧”。

据文物部门普查,目前仅疏勒河流域就保存着135座汉代烽燧,其中安西境内有54座,敦煌境内有81座。数量如此众多、分布如此集中的汉代烽燧,为我们探寻烽燧的分布规律、进而解读长城防线的秘密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条件。

在敦煌汉长城当谷燧附近,我们发现了几堆年代久远的芦苇,至今还整齐地码放在一起,这就是汉代烽燧用来报警的“积薪”。

当时烽火台夜间燃火用的火把,它是用芦苇做成的,规格大概是2米长。

积薪,用来在白天煨烟,苣,用来夜间燃火。同时,还有白布作的“蓬”配合使用。

这就是汉长城线上的密码电报。李正宇说:白天放烟,晚上点火,燃几柱火就代表有多少人,当时都是有规定的,相当于现在的密码电报。

唐代《烽式》规定,“凡烽火,一昼夜需行二千里。”在没有电话、电报的古代,长城烽燧上的报警系统可以称得上是“信息高速公路”了。

我们在现场挖到一小块丝帛,是丝绸,只有经线没有纬线,让人们不禁联想这道古老的边墙下究竟还隐藏着多少秘密?也许这是一个士兵的妻子缝制的衣衫一角,上面一定缝满了相思苦。

2000年,在一次敦煌学术研讨会上,敦煌学家李正宇先生将多年的考察结果公之于众:在敦煌境内,除了汉长城,还存有环护整个绿洲的古代塞城。他由此推断,过去北方各国都曾筑有塞城,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各国塞城的北墙连接起来变成了长城。

这个发现可能会改变长城的定义,一时,语惊四座。

(责任编辑:胜地怀古)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