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再说长江(十二):行走江上

2009-08-01 17:1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20年前的《话说长江》,是中国电视史上载入史册的收视奇迹,如今的《再说长江》则是中国电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记录长江行动。

更多相关视频详见再说长江

黄浦江边上的十六铺码头有着140多年的历史,在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一座大都市的巨变后,它将在2008年被改建成世界一流的水上旅游中心。在上海人的心目中,十六铺码头是一个标志,它伴随着这个大城市迈出的每一步。100多年前,十六铺码头停泊着内河帆船和远洋货轮,这里成了来往于海外和长江流域的货物集散地。贸易把人们聚拢在十六铺周围。这里也成了长江上最繁华的港口,从那时起,黄浦江开始远近闻名。这条贯通上海的河流正是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条支流。

沿着长江驶向上游,在它和嘉陵江交汇的地方就是重庆。3000多年前,有人从两江交汇处上岸生活,慢慢地这里出现了一个城镇,这就是最早的重庆城。逐渐,人们上岸的地方形成了长江上游最大的码头----朝天门。一直以来,这座码头成就了重庆的繁华,更成为长江上这座山城的标志。从这里到上海的2399公里水路就是人们行走在长江上的一条主要航道。百岁老人莫家瑞是长江上最大的航运机构---长江航运集团公司的老船长,100岁,这几乎见证了近代长江航运全部历史的年龄,让莫船长格外受到尊重。莫家瑞100岁生日这一天,长江航运集团公司总经理刘锡汉、重庆分公司总船长王嘉陵和长江上的许多的船员、船长都给这位老人带来了祝福。莫家瑞船长100岁的时候,蓄水后的三峡工程已经让他一生行船的川江变得十分平缓。川江,是指四川宜宾至湖北宜昌全长1030公里的长江上游河段,也是出入四川盆地沟通西南与华中、华东地区的唯一的水上通道。

蜀道难,难在陆路,更难在水路。自古以来,人们都把跑川江的船工称为“老鬼”。他们是与死神相伴的人,在水深、流急、礁石多航道弯曲的川江里,培养一名优秀的船长竟然需要10年的时间。征服了川江的莫家瑞,自然成了长江里最著名的船长,他和他的“江峡”号客轮更是五、六十年代长江航运的一抹亮色。(1956年,毛泽东主席就是乘坐莫家瑞驾驶的船视察了长江)1983年,《话说长江》播出的时候,莫家瑞已经离开了驾驶台,他把驾船技术传给了长江上新一代的船长。在莫家瑞众多的徒弟中就有今天长航重庆分公司的总船长王嘉陵。她也是长江上第一代女船长,80年代长江航运留给这位船长的最深印象就是无数乘船的人。王嘉陵那时驾驶的船能载客1300多人,是当时长江里最大最好的客轮,同样的船在长江上有近百条。它们都有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名字“东方红”。“东方红”号不停地行驶在长江沿岸的各个城市之间,每天都有10多万人登船,每一年就有3000多万人被“东方红”号送到他们的目的地。曾经在“东方红”号当过政委的陈解雄也无法忘记那个年代,那时的船员就像今天的明星,令人向往。直到今天,许多人脑海里都会想起20年前的一个流行词,那就是“跑供销”。储蓄本上渐渐多起来的存款、企业仓库里慢慢增加的产品都打动着人们的内心。国家经济发展表现出来的活力让每个人都向往着更好的生活。一股谈生意、做买卖的热潮从那时起席卷全国。当人们带着钱和产品四处跑供销的时候,交通的重要性一下子体现出来了,在其他交通方式还不发达的情况下,长江两岸的人充分享受着船带给他们的种种便利。当时,在中国的内河航运网中,除了东北松辽运河外,都可与长江干流相通。这个四通八达的网络有7万多公里的里程,占全国内河航运总里程的70%以上。它也让长江成为中国交通枢纽和商品流通的中心。

上海的日用品、武汉的钢铁、重庆的毛纺织品,以及长江上各大城市的产品便由长江流向了全国。从船出现在长江的那一天起,从来没有一个时期的客运能超越上世纪80年代,但是,不同的历史阶段,船总能根据需要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春秋时期的运兵船、秦汉时期的运粮船、唐宋时期的商贸船以及明清时期各种各样的船,在它们几千年行走江上的岁月中,经济的往来、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就这样时时发生。到100多年前,长江上已经有了17万艘木帆船和20余万船工。人来货往之间,中国北方的政治中心和长江流域的经济中心就这样连通了。

1865年,在长江边的安庆军械所里,中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徐寿等人在忙碌地工作着,他们正在建造中国的第一艘机器船,这条木壳蒸汽船的船名就叫“黄鹄”号。从那时起,冒着黑烟的机器船和扬着大帆的人力船一起构成了100年前长江航运的独特风景。那时的人们对速度近10倍于人力船的机器船充满了好奇和向往。1898年,一条从上海出发的蒸汽船,在英国船长约翰·立德的带领下,向长江上游的川江进发了。惊涛骇浪的川江一直是机器船的禁区,所以这次航行更像是一次冒险。在经历了触礁、搁浅等等劫难后,这条千疮百孔的机器船终于在川江木帆船惊讶的注视下,成功地抵达了重庆。最后通航机器船的重庆和长江边的许多城市一样,成了这种船的受益者。和长江上传统的船只相比,机器船在航速和承载量上表现出来的优势为长江边的码头聚拢了商机和人气,而拥有这些码头的城市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第一批大城市。

“民生”号货轮每隔一段时间会停靠在重庆朝天门码头,看到这条船,许多上了年纪的重庆人都会想到过去。对这个城市来说,“民生”这两个字代表着一段历史。1926年,一条机器客轮开进了川江,这就是最早的“民生”号。在这条船上,莫家瑞开始了他的船员生活。那时,他才20多岁。“民生”号也是长江船王卢作孚拥有的第一条船。这条和他公司同名的船,成了船王一生传奇经历的起点。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一时间,长江上的中国船只都集中起来把战区的物资和人员运往相对安全的后方。卢作孚和“民生”公司的船队成了这次战略大转移的主要力量之一。中国民族工业最后的血脉和长期抗战的希望,就由这些船一次次运往长江上游的重庆一带。这次承载着国家命运的航程,历时数年,极其悲壮。抗战胜利后,被日机炸沉在长江中的“民生”号,不再是一条船的名字,它成了一份怀念、一种精神在长江上的每一条船上延续。今天的“民生”号货轮是“川江”里能通航的最大的船只。这条1500吨的汽车滚装船从朝天门码头出发后,会把一船的汽车运到长江边的各个城市去。受到不同地理条件的制约,整个长江航道的通航能力是不同的。在长江干流上,1500吨的船能到达重庆,5000吨的船能到达宜昌,而从南京到长江入海口,则能通行万吨级的轮船。长江的这一段,就是人们所说的黄金水道。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