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相关视频详见:再说长江
冉应福和来自三峡的600多名乡亲,在离合肥只有70公里的长丰县安家落户了。转眼间,他来到安徽已经有5个年头了,这里听不到长江的涛声,却能听到火车的笛声。到新家以来,他和家人努力地适应着这里的新环境,学着种黄豆、小麦、葡萄,开过三轮,也办过商店和理发店。这两年,他和妻子开始做起了家乡风味辣酱。在县政府的帮助下,冉应福带领乡亲们建起了6个标准化养殖小区,现在每年人均收入也由原来在老家的850元提高到3000元。这里原来是一处农场,移民们落脚以后就有了正式地名,叫做“丰峡村”。中国地图上,一个新的地名诞生了。
远远的老家那一头,大坝的建设不眠不休。2004年,三峡水库蓄水到135米的水位已经一年多了。青山依旧,江水照流,瞿塘峡口的江面果然升高了许多。这是大溪人世世代代未曾看到过的风光,大溪老家的面貌也已改变,千年的骡马古道、村庄院落再也寻不到原来的踪迹。标记在山坡上蓄水水位的数字,也给更多人带来了改变生活和命运的希望。从老房子的窗口望去,峡口青山深处,156米的水位线以下的12户人家成为国务院规划的第二批外迁移民,也是大溪的最后一批外迁移民胡志满家便是其中之一。57岁的胡志满一家七口人和祖辈一样,也是在江水湍急的瞿塘峡里以捕鱼为生。虽然过两天就要搬迁了,但是一大清早,他还是带着两个打工归来的儿子在江上打鱼,这是他最后一趟流连江面。临走前一天,村民们开了一个移民座谈会,这几年,他们听到了许多外迁乡亲的好消息。胡志满和即将外迁的乡亲们对移民他乡,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向往。兴奋的心情使座谈会成了对歌会。
和每一天一样,胡志满的儿子从灶底升起了柴火,煮上了今天的午饭,这是他们在大溪老家的最后一顿午饭。由于年久失修,胡志满的房子显得拥挤而破旧。他家没有任何电器,因为这里不通电。房子里唯一的光源就是房顶上的一小块天窗,七口之家就是这样在三峡里安身立命。胡志满在这里结婚、生子,一住就是40年。如今,新房子早已变成了旧房子。三峡、长江就是这么给胡志满烙下了一生不能忘怀的印记。的确,胡志满此去他乡再也没有摇晃的船可以睡,而300年前他的祖先第一次爬上了江边的这块山坡。夕阳下的一缕青烟,胡志满带着子孙就这样拜别了江边的列祖列宗。落日下阵阵涛声,大溪村最后的外迁移民就这么告别了从他们心中流过的长江。祖先的移民故事被一代一代地口传了下来,在族谱一样的故事里,胡志满的祖先在瞿塘峡口一待就是300年。300年后,子孙以迥然不同于祖先的际遇踏上了一段新的旅程。它将再度丰富胡志满的口传故事。远眺峡口对岸的巫山老城已经淹没,此时,大溪也已经整装待发。仿佛随着祖先来时的足迹,胡志满和大溪12家外迁移民连同其他乡里的200多名乡亲从瞿塘峡口登上江轮,顺着他们世代相依为命的长江水,告别了家乡,蜿蜒向东而去。
来自于长达375公里的三峡库区,包括8个县、区的100多个乡镇1000多座村庄。开县是三峡库区淹没范围里离长江最远的一个县。只因为水库的水顺着一条名叫小江的支流回灌,将淹掉这里80%的土地,开县也必须外迁移民。就在胡志满离家的一个月后,开县也开始了最后一次的外迁移民。2004年8月23日清晨6点,三峡百万移民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外迁行动就在开县县城开始了。来自汉丰、丰乐和赵家3个镇,总共1700多人,汇合形成了一支由53辆大巴组成的庞大车队。长长的车队盘旋在开县到万州码头近80公里长的山路上,因为家乡身旁的一条小江,多少人就这么无心插柳地正面和长江打了交道。装满了开县移民的五艘江轮,缓缓地离开了万州码头,带着他们越过三峡大坝。此时的大坝,已与冉应福路过时不同了。它高大而壮观地出现在江面上。从夜里一直到天亮,五条移民船缓缓地翻越着五级船闸。移民们第一次见到了使自己移民的大坝,第一次见到了三峡工程雄伟的建筑,第一次见到从家乡三峡架出来的电网。同时,他们也看到了如此宽广的江面,如此精彩的外面世界。沿着长江,他们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奔向新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