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秦岭】道家思想在这里形成(2)
2010-02-21 14:37
论年龄,老子应该是孔子的长辈;论学问,孔子自谦是老子的学生。 早在老子在周朝做史官的时候,博学多才的孔子就已经被老子述而不著的道所深深吸
论年龄,老子应该是孔子的长辈;论学问,孔子自谦是老子的学生。
早在老子在周朝做史官的时候,博学多才的孔子就已经被老子述而不著的“道”所深深吸引,他特意从鲁国来到洛阳,向老子求教。
《史记》里头,多处提到孔子见老子的情况,说孔子年至五十而不闻道,南至沛见老子,到沛这个地方见到老子,然后见到老子,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回到鲁国,孔子向学生们讲起他对老子的看法时说,老子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是自己梦寐以求的老师!
当孔子再次向老子请教问题的时候,老子直言不讳地说:“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自己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你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
他们两个人的对话,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件,这个对话本身可以看成是儒道的一种碰撞。
儒家更强调通过教育的方法,来塑造人能够适应社会的这样一种优良的人格和品德。道家更强调让人的本性应有的一种发展,不要受很多的拘束,它的这两个方面是互补的。
像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巴比伦文明,南美洲的玛雅文明,有很多文明产生了后来又消失了,就死掉了,那么中国文明这么源远流长的话,实际上和它的儒道精神的互补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早在1700年前,晋朝学者葛洪就指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 这就是说,老子的道家思想对孔子的儒家学说的创立所产生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对于两种思想的关系,有人认为老子学说与孔子学说相辅相成,都是指引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经典;也有人认为道家哲学才是中国哲学的理论主体。
从十多岁到五十岁,孔子先后多次向老子求教,老子也为这位谦逊的晚辈大讲其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以及他的圣人之道、修身之道、治国之道。
直到今天我们从孔子留下的言论中,仍然可以看到,孔子对老子的感戴与崇敬之情。他对自己的学生说,老子就是那种神秘莫测,可以腾云驾风,自由驰骋的神龙。
他回来说我见到龙了,他说鸟我能用个网来捉他,兽我挖个坑能抓它,这个龙既能上天,也能入地,怎么逮它?抓不住它,所以老子就是龙啊,所以道学本身是一种龙的文明,它是周易变化的,也可以变成狼,也可以变成羊,也可以是大陆文明,也可以海洋文明,也可以上天,也可以下海,它随机应变。
就在老子离开洛阳,到达函谷关之前,一个名叫尹喜的人,已经在那里静候多时了。据说,有一天尹喜观察天象,一团紫色云雾倏然升起,祥光四射。紫气东来使尹喜顿觉天阔地开,内心澄明,隐隐感到会有不凡之人从函谷关经过。
不久,果然有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骑一头青牛,来到关楼之下。
这一年,老子56岁。
可以说老子是诸子百家中最为标新立异的一位。西行函谷关之前,他也只是向学生们口授表达过自己的哲学思想,除此之外,还从未著书立说。
没有人确切知道,尹喜使用了怎样的方法,最终能够使心怀遁世理想的老子一改初衷,在函谷关停下脚步开始了《道德经》的写作。
伴随着秦岭山中那飘忽不定的山岚雾气,昏暗的青灯之下,浩渺宇宙之间,天地万物,相依相存,相克相生,无穷无尽的自然法则,在老子的胸中升腾奔涌。他铺开竹简,用黝黑闪亮的笔墨,书写下那足以令后人景仰与骄傲的第一行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公元前516年,位于秦岭脚下的函谷关,注定要成为世界文明史上,最值得记忆和回味的一个地方。因为在老子讲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人能够用如此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阐释出宇宙万物之间,这种相克相生的哲学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2500年前函谷关关楼上的那一盏光焰黯淡的青灯,却注定成为照亮人类文明进程的不灭光焰。
就在老子写作《道德经》的时候,西方宗教经典《圣经》,还孕育在襁褓之中。苏格拉底的《对话录》,100年后才在希腊出现。
十六世纪以后,《道德经》被西方的商船和传教士带到西方,很快被译成各种西方文字,传遍欧洲大陆。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看到《道德经》后,根据老子阴阳学说,提出二进位思想,并为老子学说取了一个洋名:辩证法。
从此,老子被推到了辩证法之父的位置。
他说世界上最软的是东西是水,最硬的东西是钢刀,但是刀能切水吗?切不了。
北大哲学系教授楼宇烈介绍:水是最柔的,但水滴能够穿石,以柔克刚啊。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方光华介绍:比如说:春天来了,小草非常非常的柔弱,但是正好是小草最有生命力的时候。到秋天的时候,小草已经长高了,感觉是它最有力量的时候,但是也正好是它快要死亡的时候。
我们为了避免走下坡路,最好的办法,就是始终保持这种柔弱状态,不是很强势的状态,这样可以使生命、生存得到一种持久、更有利的状态。
老子也许不会想到,他那充满智慧和辩证思想光芒的《道德经》五千言,如同一把钥匙,为人类打开了通往宇宙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