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秦岭】道家思想在这里形成(3)
2010-02-21 14:37
《道德经》蕴含的哲学思想,不但滋养了中华民族,而且在传入欧洲后,为西方的哲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几百年来,《道
《道德经》蕴含的哲学思想,不但滋养了中华民族,而且在传入欧洲后,为西方的哲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几百年来,《道德经》的外文译本涉及17种语言文字,从被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历史来看,《圣经》的发行总量位列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直到今天,西方世界依然认为,《道德经》和《圣经》并驾齐驱,是能够规范人类思想、行为的哲学经典。
德国哲学家尼采在阅读《道德经》之后说,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楼观台是隐身在秦岭山中一座古老的道观。说经台前这块《大唐宗圣观记》,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石碑记述的,是大唐皇族与老子攀亲的事情。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渊为了溯本求源,把自己的祖脉,追到了李姓老子这里。公元620年,李渊专程来到楼观台礼拜,尊老子为李氏皇室先祖,封楼观台为皇室祖庙,由朝廷拨款扩建,赏赐供养。
《大唐宗圣观记》记述的,就是李渊斥资修缮楼观台的历史。
被《道德经》绽放的智慧光芒所深深吸引的尹喜,这时已辞掉函谷关令,追随老子,此时他心中的最大愿望,就是要老子亲口对众人宣讲《道德经》。
终于在尹喜的再三恳求下,老子面对秦岭,驻足楼观台,宣讲了他那“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的《道德经》。从此之后,老子便去向不明,再无消息了。
司马迁在《老子韩非列传》中写道,老子“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然后又有人说老子后来出关去了,有人甚至讲老子出关去去哪里呢,去了印度。所以还有一本书叫《老子化胡经》,说他去教化这些蛮夷之人。
老子的去向始终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不解之谜,可是老子的道家思想却影响深远,为后人所铭记。
公元前206年,从秦岭南麓汉中崛起的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
连年战乱的中国大地,满目疮痍,民不聊生。西汉第四个皇帝汉文帝崇尚黄老之学,不仅生活节欲自持,在政治上,也贯穿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劝课农桑,减免税赋,其目的是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吴荣曾:在中国历史上,每当一个比较乱的朝代稳定下来以后,需要什么,用药方是什么,不是用儒家那一套,就是要用道家这一套。所以像汉朝文景之治当中,像唐朝的贞观之治当中,都发挥了很深远的影响,所以鲁迅先生讲过一句话,“懂得了道家,就懂得了中国文化的一半”。
唐玄宗的后半生,是在一片诟骂声中度过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早年的唐玄宗,却是把大唐王朝推向贞观之治巅峰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