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田的文明,是一个盛极而衰的过程,于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清末民初开始衰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为围剿中共苏区,将公路直接从龙岩修到赣南,培田就不再是龙岩、上杭和连城,长汀等地的来往必经之路,少有人来的培田便不再有车水马龙的繁华,商业急剧萎缩。自此,盛极一时的培田,逐渐被人们淡忘,甚至一度在外界的视野里消失。而这又成就了培田,使她免遭战火的破坏,那些古民居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村中心是一条千米长的古街,贯穿全村,旁列古祠、民居、商铺,是培田的主要商业集市。相传,盛时街上商铺数十间,客枝、轿行、赌庄、布店等等无所不包。
曲折古街,巷道,互为连通,把错落的明清古建筑有机连为一体,“虽是人工,宛若天成”。
漫步培田古街,衡公祠、久公祠、昌亭公祠、在宏公祠、畏岩公祠、乐庵公祠等二十几座百年古祠,目不暇接。在培田,耕读相结合的风气处处可见,诸多的联语无不围绕着这种思想。如“教子两行正路惟读惟耕”、“耕可养身读可养心”,“前朝云霄三枝秀气启人文,后坐天波四面名山皆辅佐”等等。
走在石板路上,两边夹道的全是明清古民居,四周如此的安静,那一瞬间,真有了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街道边有水圳相伴,穿街过巷,直通各户,是古时自来水工程。村中老人回忆,过去圳水清澈见底,村里人就靠屋旁流动的圳水作为生活用水,洗菜淘米。村中还有一口口水塘、古井,见于房前屋后。
数百年前的建村者,极为讲究村落的理水。每一座古建筑都布有暗沟,用来排泄家家户户的天井雨水、生活污水。天井将民居屋面流下的雨水汇聚一处,顺沟而出,流人石砌水池,满足"四水归堂,财源攘滚而来"的聚财心理。排水路径讲究宜暗藏,不宜显露;宜弯曲而去,不宜直泻而出,乃因“水为气之母,逆则聚而不散;水又属财,曲则留而不去也”。有的民居还在厅堂下设有陶制暗水管,放养乌龟在管内爬动,起着排污清沟作用,别出心裁。
如果说街是村的骨髓,水就是村的血脉。灵动的水赋予了村子水样的灵性。
培田古村客家古人文之浓郁让世人惊叹,小小的村落就拥有6家书院,享有“入孔门墙第一家”之美誉。最为著名的南山书院有着500多年的历史。南山书院不远处的容膝居,是培田民居群落中最小巧的一座建筑,这是明初时为本族妇女所创办的学馆。
也许是代代相传的耕读观念与永不泯灭的客家精神融入一体,培田历史上登科入仕者无数。夹在青青禾田之间的青石板路太窄,实在不能想象曾经有官差策马从这里经过报喜。
培田古村是个很有底蕴的地方。这个座落在福建西部崇山峻岭间的客家村庄,只有吴姓一个姓氏,一脉相传八百年。在农耕时代,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陆路和水路交通的便利,这里曾是商业繁华之地。还有商业繁荣带来的政治繁荣,由于是上连州和汀州的必经之路,各级官员往来频繁,轿儿悠悠,马蹄得得,当年的风光景象,如今只可意会。
这里可以和历史对话,只有在这里,才能感觉历史并未走得太远。粉墙上还张贴着清朝升官的捷报;厅堂的穿板上绘制的举子们上京赶考的画面,仍然是如许的清晰;那清代的石碑,细看之下,似乎还能感觉到石匠深深刻下缓缓提起的劲道。走在这古街古巷里,似乎找到了远离尘世喧嚣的洒脱的感觉,不再为俗务所牵绊,就尽心享受这片刻的宁静与恬淡吧,管它明天会发生什么?
(责任编辑:胜地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