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人文胜地 >

天坛的历史沿革与内坛建筑构造

2019-06-20 09:40
来源:团结报 作者:李洋
天坛位于北京正阳门外东侧,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求五谷丰登的场所。近日天坛的内坛全部区域70年来首次对游人开放,再次引发社会对天坛历史沿革和内坛建筑构造的关注。

  天坛位于北京正阳门外东侧,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求五谷丰登的场所。近日天坛的内坛全部区域70年来首次对游人开放,再次引发社会对天坛历史沿革和内坛建筑构造的关注。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因而新政权建立往往会修建祭天建筑。1371年(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改筑圜丘、方泽,定每年冬至日、夏至日举行祭天、祭地典礼。1406年(永乐四年),明成祖朱棣改北平为北京。1417年(永乐十五年)六月,开始在正阳门之南营建北京坛庙。1420年(永乐十八年),北京天坛建成,当时仿南京形制修建天地坛,合祭皇天后土,在大祀殿举行祭典。1530年(嘉靖九年),嘉靖皇帝听从大臣建议:“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于是决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1534年,圜丘改名天坛,方泽改名地坛。清代乾隆年间多次对天坛进行修缮,以显示乾隆皇帝对汉学之深谙。

  天坛区域北面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四周环筑坛墙两道,将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总面积273公顷,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两坛之间以一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天坛内部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丹陛桥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以下逐一介绍内坛各建筑及名胜古迹。

  祈年殿

  祈年殿是祈谷坛的主体建筑,也是天坛的标志性建筑。祈年殿在天坛的北部,前身为大祈殿,始建于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1545年(明嘉靖二十四年)改建为三重顶圆殿,名为“大享殿”。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1889年(光绪十五年)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径32.72米的圆形建筑,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总高38米。祈年殿内有28根金丝楠木大柱,里圈的四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间一圈12根寓意十二个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民国时期,祈谷典礼被废。1913年,祈年殿成为起草宪法会所。1923年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由此也称“天坛宪法”,当时的邮政局还以祈年殿为背景发行了宪法纪念邮票。1929年,北京坛庙事务管理所特将祈年殿西配殿辟为宪法陈列室。1935年,民国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修缮祈年殿,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参与了修缮。

  皇乾殿

  祈谷坛的另一座重要建筑是皇乾殿,它坐落在祈年墙环绕的矩形院落里,其间有琉璃门相通。神版均供奉在形状像屋宇的神龛里,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时派官员扫尘、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礼后,由礼部尚书上香,行三跪九叩礼,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员将神牌恭请至龙亭内安放,由銮仪卫的样铒抬至祈年殿内各相应神位安放,受祭。祈年殿东边在内墙东门外,有72间走廊,是祈谷寺的附属建筑。为连檐通脊式的一面暖房,北面砌砖南面安设大窗门,俗名称为“七十二连房”。长廊中部偏北,有五间“神库”,是收藏祭祀用品的库房。“神库”西面是“神厨”,祭天时,在这里制作供馔和糕点。1990年皇乾殿按照清代咸丰朝历史原貌进行了恢复。

  圜丘

  圜丘在天坛南半部,始建于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绕以红色宫墙,上饰绿色琉璃瓦,俗称“子墙”。子墙四周各有一大门。北门叫成贞门,也称北天门;东门叫泰元门,也称东天门;西门叫广利门,也称西天门。南面正门叫昭亨门,也称南天门。每座门上题有满汉合璧门额。将各门名称的第二个字顺序排列为元、亨、利、贞。“元”代表始生万物,天地生物无偏私;“亨”为万物生长繁茂亨通;“利”为天地阴阳相合,从而使万物生长各得其宜;“贞”为天地阴阳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万物能够正固而持久。圜丘是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天坛。圜丘坛是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圜丘明朝时为三层蓝色琉璃圆坛,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扩建,并改蓝色琉璃为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柱、栏。皇帝每年祭天时,都从西边牌楼下轿,然后步入昭亭门,进昭亭门到圜丘坛。四周绕有两层名叫墙的蓝色琉璃瓦矮墙。第一层墙为方形叫外;第二层墙为圆形叫内 ,象征“天圆地方”。内中央处,就是祭天台(也叫拜天台),即圜丘台。

  皇穹宇

  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北,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始建于1530年,初名泰神殿,1538年(嘉靖十七年)改称皇穹宇。初为单檐圆形建筑,是圜丘坛的正殿,1752年改建为今式。皇穹宇殿高19.5米,直径15.6米,木拱结构,檐柱、金柱俱8根,南向开户,菱花格隔扇门窗,蓝琉璃槛墙,东西北三面封以砖俱干摆到顶。殿内穹窿圆顶,正中贴金盘龙藻井,贴金双龙天花,金柱贴金缠枝莲,内外施金龙和玺彩画。殿内正中有前圆后翘角石须弥座,座高1.51米,径2.53米。严谨、精致,上覆蓝瓦金顶,精巧而庄重。殿内开花藻井为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是古代建筑的杰作。

  斋宫

  位于天坛西坛门内,占地约四万平方米,双重围墙,内墙四周有廊167间,是卫士们避风雨处,正殿为五间无梁殿,是京城著名建筑之一。顶部用蓝色琉璃瓦覆盖,表示在天之前不敢称尊。殿前露台上设有时辰碑亭和斋戒铜人亭,铜人高1.5尺,身穿古代文官服,手持一刻有“斋戒”二字的铜牌,相传是仿唐朝宰相魏征而制(魏征以敢谏著称)。正殿后是五间寝宫,为皇帝祭祀前斋戒的地方。

  无梁殿和长廊

  无梁殿是皇帝白天斋戒场所,殿内陈设朴素,明间所悬“钦若昊天”匾为乾隆皇帝御笔,表达了天子对皇天上帝的虔诚之心。长廊原为封闭式廊房,前设槛窗,后有垣墙,以使供品不受到雨雪风沙所污。1937年天坛对公众开放,拆除了栅窗槛墙,改为开放式游廊。只在转角处保留两间,用于原貌的考证。解放战争前后,长廊改为器材仓库,存储军事物资。1955年在神厨院至宰牲亭一段的三十六间重新修筑了槛墙。

  丹陛桥

  丹陛桥位于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前,又叫海墁大道,始建于1420年,长360米、宽30米,是一座巨大漫长的砖石平台,因其下面有两孔涵洞而称桥。丹陛桥呈南北走向,其南端稍高出地表,北端高出地表逾4.5米。它南接圜丘成贞门,北接及祈谷坛南砖门,将圜丘与祈年殿结为一体,构成天坛建筑的主轴线。

  回音壁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折射是十分规则的。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回音壁有回音效果的原因是皇穹宇围墙的建造暗合了声学的传音原理。围墙由磨砖对缝砌成,光滑平整,弧度过度柔和,有利于声波的规则折射。加之围墙上端覆盖着琉璃瓦使声波不至于散漫地消失,更造成了回音壁的回音效果。

  三音石和七星石

  三音石又称三才石,比喻“天、地、人”三才。三音石位于皇穹宇殿门外的轴线甬路上。从殿基须弥座开始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块铺路的条型石板就是三音石。站在第一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可以听到一次回声。站在第二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可以听到两次回声。站在第三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可以听到三次回声。三音石的第三块石板又称“天闻若雷石”,就是说,站在第三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如果大殿仅敞开面对三音石的殿门,而且殿门到殿内正中的神龛之间没有任何障碍物的话,此时听到的回音尤其响亮,似乎“人间偶语,天闻若雷”。七星石是在天坛七十二长廊东南的场地中,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的七块巨石,在它们的东北隅还有一小石,共为八石。七星石是明嘉靖年间的镇石,迄今已470余年。传说明代建都北京时明成祖(朱棣)想寻找一祭天场所,一天夜里,他梦见天门大开,北斗七星落于此地,于是在此建天坛祀天。其实这些石头极为普通,1530年,有一道士说这里太空旷,不利于皇位和皇寿,就设七石镇在这里。清朝又在东北方加一石头,表示不忘祖籍,因此说是七星石,其实是七大一小共八块巨石。七星石过去一直被半人高的护栏围着,很多游客常在此锻炼身体,不利游人观赏。改造后的“七星石”景区拆除护拦,改为矮栏杆,对树木进行部分调整,将影响视线和景观效果的乔灌木进行移植,重新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冷季型人工草坪12000平方米,并在绿草间铺仿城砖、透气砖路面5500平方米。改造完成后,七星石将充分显露,祈年殿、长廊、北神厨、北宰牲亭等古建筑群将更加雄伟壮观。

  天坛在明清两代是皇帝祭天的场所,辛亥革命彻底结束封建帝制后,作为封建专制象征的祭天传统戛然而止。

  袁世凯祭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祭天大典。为准备此次祭天大典,1914年12月初,修整天坛内外设施的筹备工程启动。19日起,袁世凯等各部官员开始了为期3天的斋戒,其中散斋两天、致斋一天。21日,袁世凯特发祭天告令。内务部精心筹备了祭天大典,并按照复古基调对祭服、祭礼、祭品进行了详细规定。1914年12月23日,袁世凯在天坛以大总统身份举行祭天典礼。上午6时,袁世凯乘汽车出总统府,在天坛南门外换乘礼舆到昭亨门,换乘竹椅至坛前。袁世凯击鼓,祭天大典正式开始。袁世凯率领百官登上天坛台阶,然后按照燔柴、初献、亚献、终献、饮福受胙、撤馔与望燎的流程行礼。这场不合时宜的祭天被认为是袁世凯称帝的预演,他的复辟闹剧最后以失败告终。

  新中国成立后,天坛开辟成为公园和景点,每年接待从四面八方到北京旅游的游客,还接待过多国政要。目前天坛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明清建筑文化的瑰宝。这次天坛内坛首次完整呈现,将会进一步促进人们对天坛的了解,增强对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20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