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升镇素有“晋中第一名镇”的美誉,在建筑的创造过程中,有着它独特的气质。灵石县静升镇位于灵石县城东北12公里处,坐落在风景秀美的绵山脚下,依山傍水。九沟、八堡、十八街巷散布于北山之麓,错落于小水河畔的王家大院、红庙和文笔塔等古建筑群,是古镇静升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展示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浓郁的人文景观风貌。
走进高家崖、红门堡两组建筑群,它们一桥相连,皆为黄土高坡上的城堡式建筑。站在高家崖的门楼观景,高家崖建筑群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室的庭院风格;红门堡建筑群顺应地理条件,一部分应变为前园后屋的总体设计。
当人们默读着中国厚重的古文化在民居中的演绎,赏析着王家大院中石雕、砖雕、木雕图案中深邃的思想意境,感悟着成就王家鼎盛的渊源……
王家大院顺山而建的混合型四合院,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当你站在每一院的高台上远眺时,都会有天地宽阔,心旷神怡之感。王家大院具有不同于晋中其他民居的独特性,是一座充满情趣的民居。院中雕刻功夫最深,图案最美,匠心独具的精美砖雕、木雕、石雕艺术,使得满院生辉。上面雕塑的五子夺魁、指日高升、飞马报喜等装饰画,内涵丰富典雅,工艺精巧。由凤戏牡丹、喜鹊登梅、一品青莲、杏林春宴等以窗作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彰显着人性之真,兼融了南北情调,让主人足不出户就可置身于如画美景,化景物为情思,情景交融,倍添美感。
王家大院那门前伫立的石狮、上马石上雕刻洗练的封侯挂印以及石雕影壁,那东西回廊照壁、门楣上柔美细致的高浮砖雕,那设计巧妙构思独特的木雕窗棂、翼拱、枋心和雀替等等,将目光引向了600多年前的历史;令人的思绪,穿梭在遥远的明清时光……它们不仅象征着神圣的王权,也从另一个角度强调着王氏家族的显赫地位。
从“指日高升”、“飞马报喜”“五子夺魁”等柔美细腻的砖雕中,品读着其间高杨的励志情怀;从后院“吴牛喘月”“海马流云”等纤细繁密的石雕中,品读着古时对幼子早期的寓教于乐;从墙基石上雕刻传神的《唐夫人乳姑奉亲》中,品读着传统的孝道……
从《鱼穿莲》的木雕窗棂上,品味多子多福与夫妻和睦的民间谚语;从书卷式窗棂上,品味“开卷有益”、“一册在手”的意境;从以窗框为画框的设计中,品味着清代学者李渔的《闲情偶寄》,理解着“是山也可以作画,是画也可以作窗”的审美理论……
在静升镇众多的建筑物中,有一处格外引人注目的房舍,这就是红庙。因此庙红墙、红门,人们俗称“红庙”,原有的庙名反而被人遗忘了。红庙位于静升村中部,建有正殿、东西配殿和戏台等,占地面积734平方米。红庙在当地又称为“东社”,静升村西的后土庙称“西社”。“社”的确切含意如今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只知道过去每逢夏收、秋收和冬至等节日,家家都来红庙烧香上供,祈求神灵保佑。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是红庙的庙会,四面八方的乡民们涌向静升五里长街,看戏、吹糖人、跑马戏、耍猴、练拳脚、卖狗皮膏药……应有尽有,这时农民们也车载担挑,用自己生产的五谷杂粮、瓜果蔬菜去换盐油酱醋,犁耧锄耙———各取所需,使庙会成为古静升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中的一道特别风景线。
观望静升文笔塔,下粗上细,宛若毛笔竖立,直指蓝天。虽经数百年风剥雨蚀,至今依然完好,足见其建筑艺术之高超。形似毛笔的文笔塔,塔周墨、砚、水齐全,据说是象征着王家才思泉涌,文人不断,由此可见王氏祖先独具匠心的巧妙构思。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永恒的艺术,建筑是无声的书卷。静升镇依山建势,梯度推进,在黄土坡上创造了建筑的奇迹,远远望去,屋舍院落高低起伏,有序排列,堡墙环绕,院门密闭,俨然一座壁垒森严的中世纪城堡。那些静静地矗立了几百年的一座座保存完好的深宅大院,一段段残垣颓壁中的三五间房舍,都在展示着几百年前绚丽的风俗民情和北方独特的建筑文化;宛若一位阅经苍桑的老者,向世人释读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极目远眺着古老的三晋大地,将黄土高原的厚重尽收眼底;回眸触摸着“华夏民居第一宅”,让心灵在砖与瓦之中震撼;回味着“三雕” 中深邃绵长的文化,任万千的感慨在时光中回溯、翩跹……
(责任编辑:胜地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