潋江书院位于江西兴国县城楼街。书院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书院为讲堂,拜厅,魁星阁,文昌阁组成,占地面积4903平方米。其间雕栏画栋,诗画众多,所画山水花草,栩栩如生。
走过一条又一条小巷,跨过一道又一道门槛,最后叩开潋江书院的大门。潋江书院依山而建,牒楼式门楼、坐西向东,以取“紫气东来”之意。红石门框,和合木门。“秀汇双汇”的横额嵌于门首。横匾左右分别为“北秀山河映双江”,“东汇泮水起人文”山水图。走进书院,一股浓郁而厚重的历史气息便扑面而来。金色的阳光安静而闲散地从斗檐泻下,洒落在青石铺就的院坪,一切因为岁月而变成深褐色,展现着历史的况味与气息。
虽然现在梁柱红漆剥落,格子窗颜色退尽,画梁题诗却清晰可见。新种的竹子青青翠翠,院墙上蜿蜒的花藤也清新宜人。想起这么两句诗“映阶碧草自春色”,“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却也应景。
站在书院四柱三门的牌坊下,最让人想起的是三个并肩而立的人的物:程王向、程颢、程颐三父子。潋江古城素有“三程过化之地”的美誉。三程在这里创立了著名的“天理学说”,它鼓励人们读书明理。于是,潋江古城代代人文蔚起,俊彦人杰层出不穷。石牌坊高大崔嵬,“双龙盘柱”、“莲花卷云”的浮雕工艺十分精细,宛如一本发黄的古旧的线装书,永远读不透、看不厌,深刻隽永,耐人寻味,刚刚放下、忍不住又拾起;一部图文并茂,意趣盎然的古书,那种超脱飘逸闲适让人难以割舍;似一幅永远看不够,看不倦的水墨画,意境悠远,永不释怀。
潋江书院建筑艺术精湛,既有历史文化价值,又有现代革命意义,它是1929年4月毛泽东的故居。当年毛泽东在此写下著名的《兴国县土地法》,从此有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澎湃怒潮;有了十万兴国男儿如鬃发怒耸的雄狮,呼啸着跟毛委员当红军闹革命;有了著名的兴国“红军县”、“将军县”、“烈士县”、“创造第一等工作的模范县”。
潋江书院最开始必然是书声朗朗,纸墨飘香。而后书院成了带八角帽,穿灰粗布的人鱼贯而入的地方,始于毛泽东1929年第一次来到兴国,那些络绎不绝的人便是红军,还有农民。
现在摆在潋江书院正厅的不是八角书桌,不是笔墨纸砚,也全然不见孔老夫子的塑像和戒尺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先前老表家吃饭用的圆桌,圆桌不大,四个人吃饭正好。据说毛泽东就是在这桌上吃了陈奇涵请的米粉鱼,从此兴国特产米粉鱼就得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四星望月”,而落户上等宴席。
红色苏区的历史,就像是画梁上的诗句,当人们欣赏雕栏画柱的古老,也不会忘记在这里发生的革命故事。
潋江书院,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一座永恒的丰碑。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