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人文胜地 >

【安徽合肥包公祠】浩然正气在人间

2009-10-06 11:5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水瓶座
合肥包公祠的全称为“包孝肃公祠”,是祭祀包拯的专祠。合肥是包公的故乡,家乡人民一直怀念这位青天大老爷,很早就建了包公祠。

合肥城南的包河畔,有一狭长小岛,岛上绿树成阴,花木繁茂。其间隐显着一座白墙青瓦、素朴典雅的古典建筑,这就是包公祠。

合肥包公祠的全称为“包孝肃公祠”,是祭祀包拯的专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包公祠背靠合肥老城区的环城南路,三面临水,莲荷盈盈,绿树掩映。由于包拯是人们传颂的清官典型,包公祠也因此闻名遐迩,与逍遥津、明教寺合称为合肥三大名胜古迹。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一代廉吏、北宋清官包拯,以其“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公一生在全国许多地方做过官,但无论在何处为官,包公都能做到任内清正廉明,因而广受尊重。包公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我国的传统戏曲曲目中的《铡美案》等都生动描述了这位清官是怎样的不畏强权,执法如山。包拯在北宋时期曾任开封府尹,一生为官清廉,其功德为后人世代传颂。合肥是包公的故乡,家乡人民一直怀念这位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青天大老爷,很早就建了包公祠。

包公祠正门的门楼并不显赫,青砖黑瓦,飞檐翘角,就像宋代一户普通人家,平淡而朴实,只是门前凸起的石鼓,门楣上“包孝肃公祠”五个金字,彰显着包公曾经的地位。这“孝肃”二字,是宋仁宗赐给他的谥号,是对他身前美德的嘉奖。他是一个孝子,父母身体欠安,他便在前端水送药,极尽孝道,一度弃官不做。老百姓的心中:百善孝为先,这样的人物,自然能得百姓的拥戴。他被世人夸奖的更多的是清官,一生廉洁奉公,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令人肃然起敬。两侧有联曰:忠贤将相,道德名家。亦是对他一生操守的概括。

踏入殿堂,抱柱上有副对联:“凡吾辈做官,须带几分骨气;谒先生遗像,如亲三代典型。”大意是说,凡吾人做官当如包公一样,须有骨气,不要做那种卑躬屈膝、阿谀奉承的小人。包公坐像高八尺,着古铜色,蹙眉平视,长须飘拂,使人一见肃然起敬。时间在它面前排队走过,它是时间的检阅者,是历史的证人。

包公像左边木台上摆放着三口铜铡: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据传,可分别铡犯罪的皇亲国戚、文武官吏及平民百姓,连人间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阴曹掌人生死的阎王都害怕。这也必是老百姓想当然的事,因为不会有哪一个皇帝敢这么放权的。“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祠内的这首诗,据说原是包公贴在郡斋里的座右铭。诗言志。包公是这么想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愿天下仕宦者都能“无贻来者羞”。

正祠的右边有一四角小亭,亭中护有一口千年古井,青石砌的井圈,泛出幽光,此井是著名的“廉泉”。井水清澈,并不幽深,据说,这一“廉泉”非常灵验,廉者喝了安然无恙,贪者喝了必然头疼不已。相传,当年有一太守不信此邪,一次,与一行人来此参观,许多人都喝了此水,太守也喝了几口,结果他人皆平安无事,唯有此太守真的头疼了。后来有关部门一查,此太守果真是贪官。当然,传说未必可信,否则,反贪部门都可高枕无忧了,岂不省事?传说只是反映了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给贪官们以震慑。这让人想起了后汉书《乐羊子妻》中的一句忠告:乞者不食嗟来之氏,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可见做人还是需要一点骨气的。

包公虽已作古,却给他当年读书做官的地方,如开封、洛阳等,都留下众多的故事与传说,成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在百姓的心目中,包公俨然已不是人,而是一尊神。每当社会腐败之风盛行,奸邪盗恶猖獗,人们就会想到包公,包公成了救世主。可包公毕竟只有一个,靠他一人救不了天下,社会的治理最重要的还是需要依靠法律,完善法律,造就千千万万个如包公一样执法如山的人。

包公其实活着,他活于丹青与史册。悲愤与激昂,凛然与刚正,其实都凝固在这空气中,嵌入到松柏里,渗透到泉水下,扎根于人心深处,滋养一代又一代后人。后人朝朝在换,后人已非前人,前人虽然不见,其实仍在原来的地方——在世人的心中。轮回接着轮回,前人后人皆化成尘土,却又在不同时空,离奇的累积在一起,在天地间形成一股厚重的势力,或曰:“天地有正气!”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