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人文胜地 >

【甘肃榆林窟】摩挲洞窟记循行,散尽天花佛有情

2009-11-12 14:0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水瓶座
榆林窟,俗称万佛峡,可与莫高窟相匹敌,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佛教艺术精品,在中国唐至元的佛教石窟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敦煌莫高窟,早已名闻遐迩。距莫高窟不远,与莫高窟有姊妹窟之称的安西榆林窟,外界却知者甚少。其实,她也是一座珍贵的艺术宝库。由于榆林窟的营建历史、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的题材内容与艺术手法,同莫高窟有密切联系,而两处石窟群均地处古敦煌郡境内,故可统称为敦煌石窟。榆林窟的历史与规模虽远比不上莫高窟,但它精美的壁画艺术,可与莫高窟相匹敌,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佛教艺术精品,在中国唐至元的佛教石窟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榆林窟,俗称万佛峡,位于甘肃安西县城西南75公里的榆林河(亦名踏实河)畔,现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洞窟42个,分布在榆林河东、西两岸的悬崖峭壁上,东崖31个、西崖11个、壁画4200平方米,彩塑259身。踏实河(又名榆林河)从中穿流而过,两岸榆树成林,石窟因此而得名。

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向达先生对榆林窟外景作了精彩地描述:“石窟位于榆林河之两岸,东西相距不及一百公尺,峭壁矗立,有若削成,石窟错落点缀于两岸壁间。河水为石峡所束,奔腾而出,砰磅匐磕,其声若雷。春夏之际,两岸红柳掩映,杂花蒙茸,诚塞外仙境、缁流之乐士,为莫高窟所不抵也。”

张大千对敦煌艺术非常仰慕。1941年他带着夫人杨宛君、儿子张心智,以及几个学生长途跋涉去敦煌临摹壁画。在路过安西时,他偶闻有一座榆林窟,里面藏有很多年代久远的彩塑和壁画。他便与著名书画家范振绪一起,乘马车去榆林窟参观了两天,十分感叹里面的壁画和泥塑,还在那里赋诗一首:“摩挲洞窟记循行,散尽天花佛有情,晏生小桥听流水,乱山回首夕阳明。”并且当即做出了敦煌莫高窟临摹结束返回时,再来榆林窟进行壁画临摹的决定。

1941年10月18日,张大千在赶往安西送于右任时,又去了一趟榆林窟。他带着学生在榆林窟呆了半个月,临摹了第25窟的盛唐巨幅经变图和第16窟的部分壁画。在莫高窟临摹计划完成后的1943年5月,张大千第三次来到榆林窟,开始正式临摹这里的壁画。为了便于作画,张大千把画室设在大佛洞窟前两侧的大空房里,带着所有临画的人仔细察看了各个洞窟,做了30多个编号,确定了临摹的壁画。他对学生说:“有人批评中国画里没有透视,这里的建筑画就有透视,只不过是按需要,以画面景物的远近距离来表达罢了。”他认为,中国画的“远山无皴”、“远水无波”和“远人无目”,在榆林窟壁画中也有很好的表现。

在“天高云淡”的季节里,伫立在榆林窟崖顶广袤的大戈壁上极目眺望,那眼界之宽阔、心胸之开放、情感之畅快,不由得总使人体会起伟人词篇中那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豪迈与奔放来。站在谷底,能听到风的声音由远而近,水声由近及远,树叶飘摇的声音一时起,一时灭。看不到一个游客,连工作人员都是到处找到处叫,才不知从哪冒了出来。

作为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的内容、艺术风格以及彩塑、壁画的制作等方面,都与莫高窟有着密切的联系或相同之处,但在许多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五代以后,莫高窟艺术呈显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而榆林窟无论从内容、绘画风格,还是艺术水准方面,都显示出其时代特征和独到的艺术魅力,从而更加充实了这座宝库的内涵。

从远处看,这里的地貌与戈壁无异,走近才发现有一个山谷,谷底有水,这就是榆林河。河两岸就是一个个石窟了。

洞窟里从窟顶到四壁,都绘满壁画,一点空白地方也没留下。外室因为阳光照射的缘故,壁画大多已漶漫不清,内室则因为幽暗保持了壁画的色泽艳丽。那种感觉很奇怪,走进一个黑暗的洞窟,手电光一亮,头顶出现了规则排列的千百个小佛,四周则是理想中的佛国天堂,有唐的,西夏的,五代的,元的……佛正襟危坐,菩萨们各自妖娆自在,飞天在翩翩起舞,童子生于莲花中间,已经习惯了荒凉景色的双眼,突然接收到如此丰富的色彩刺激,会觉得震撼不已。

6号窟是唐前期开的窟,洞内有一尊23米高的大佛,面部还泛着金光。其型制与莫高窟的大佛窟不尽相同,显示了榆林窟初创时期的个性特征。唐中期的第25窟是一个大乘净土窟。壁画保存得非常完好,技艺精湛,艺术手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3号特窟是西夏时期代表作。窟中文殊经变和普贤经变分别绘有大幅的水墨山水,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同一时期南宋半壁河山的文人画风;左壁上犹如用现代钢笔白描技法画出的伎乐人物,形象生动圆融、形神兼备。

在榆林窟有一尊20多米高的弥勒大佛,人称“三眼佛”,至今灿然如新,金碧辉煌。榆林窟因了这尊大佛而提升了价值地位。仔细观看这尊大佛,会发现大佛额上镶着一颗熠熠生辉的眼珠,人们称它为“避尘珠”。提起这个眼珠,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据说,当年塑造这尊大佛像时,领头的是位年轻工匠。当他带领一帮人把佛像造好快收尾时,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塑造的弥勒佛突然开口说话了:“小伙子,你千辛万苦为我塑像,做了一件大好事。但是,请你再给我的前额上加上一只眼珠吧。”小伙子觉得奇怪,忙问:“佛祖呀,别的造像都是两只眼睛,你要再加一只眼珠,这是为什么?”

佛祖解释说:“只因本地是戈壁沙漠边缘,风大沙多,人们苦不堪言。望你好事做到底,如果能在我额上再加上一只活物的眼珠,就能减少风沙灾害,种有收成,造福百姓。”

小伙子梦醒后,觉得此举是有益于百姓的大好事。他在梦中答应了佛祖的请求,就必须去做,只是哪里有活物的眼珠呢?他愁得不行。这天,他在榆林河畔散心,看见吃草喝水的山羊、红马、白骆驼,心想,把它们的眼珠拿来用上,又一想,这样做太残忍了。于是,他心中豁然开朗,佛祖为行善事能舍身,我为啥舍不得一只眼珠呢?年轻工头忍痛剜下自己的一只眼珠,镶在大佛额上。从此以后,奇迹出现了。自从安上那只眼珠后,黄风减少了,沙尘没有了,五谷丰收了。因此,当地人称那眼珠为“避尘珠”,称佛为“三眼佛。”

这些佛像站在面前,活生生在呼吸,就像鲜花开于壁上,盛放了千年而不凋零的花,那些美丽到让人眩惑的线条和颜色那么近,只要伸手,指尖就能触到完完全全的古代,没有丝毫改变的原貌。

(责任编辑:胜地怀古)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