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到了明清,更是让文人雅士们提升为高雅艺术,因为明代废除了蒸青饼茶,盛行散茶冲泡,对茶叶的色、香、味、形更加重视,无论是茶、水、具、境、泡、品每个环节都有更为严格、细致的要求。功夫茶艺的形成和成熟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据清代袁枚《随园食单》记载,他在游福建武夷山时,寺庙僧道向他献茶:“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这种小壶小杯冲泡、小口细品的品茶方式就是后来盛行于闽粤地区的功夫茶艺。功夫茶在我国传统茶艺中最具艺术韵味,在冲泡、品饮过程中有一系列规范程序,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是难以掌握的。仅就品尝茶之芳香而言,清代梁章钜《归田琐记》中提到“泉州厦门人所讲功夫茶”时指出茶之香味可分为四个品级:“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矣,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品茶至此,真是“茶翁之意不在茶,在于山水之间也。”它与人们的生理满足全然无关,而是进入“超然物外”的境界,是精神世界里的高级享受。
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品茗艺术,它是随着时代的演替而与时俱进的,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生活化和艺术化的品茶方式。简称之为“茶艺”。“茶艺”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在台湾地区首先使用的,用来概括品茗艺术而有别于“茶道”一词,这是台湾茶人的一大贡献,因为将“茶艺”从“茶道”之中剥离出来,有利于品茗艺术的健康发展.通俗地说,“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茶道”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体现和追求的道德精神。对泡茶提“技艺”,是因为它除了具有艺术性之外,还具有技巧性。对“品茶”提“艺术”而不提“技艺”,是品茶时技巧的成份很少,主要是茶汤入口之后如何去欣赏、体会美妙的艺术境界。茶艺是茶文化的核心,只有在茶艺的操作中才能体现茶道精神。有了茶道精神的观照,茶艺才有精神、品位和神韵。有了茶艺和茶道,茶文化才有载体和灵魂。
可见,茶艺确实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甚至直到今天还对中国茶叶加工产生深远影响。由于茶艺的发达,历代茶人对茶叶的要求精益求精,导致名优特茶生产高度发达,制作力求精美,采摘越来越早,不但讲究香气、滋味、而且追求色鲜和形美,因而只能用手工采摘炒制,很难使用机器,致使中国今天的茶叶生产不容易迅速实现机械化。外国虽然也没有很多人喝茶,但是他们只是将它当作一种饮料,尽管也讲究茶的滋味、香气和颜色,却并不注意茶叶的外形,更不会去追求什么茶叶形态之自然之美。他们可以用红碎茶和绿碎茶生产袋泡茶泡饮,不象我们那么讲究品茶艺术,不追求什么明前茶和雨前茶,不知道什么旗枪、雀舌、鸟嘴之类,也不在乎什么龙井、碧螺春、铁观音等美名。所以他们的茶园和茶厂里可以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实现机械化的采摘和加工茶叶。这是至今中国茶叶生产总量和出口量都不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中国茶艺外传的两个方向、两种遭遇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茶叶和饮茶方式都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其中又以饮茶方式(茶艺)的传播最为重要。
中国茶艺的外传主要是两个方向:一是东传邻国朝鲜、日本,一是西传欧美。
东传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的唐代,中国和朝鲜、日本当时都同处在分封建社会时代,都属于农耕文化,而中国的文化水平有处于高级阶段,因此为这两个邻国所全盘接受,其中又以日本最为突出。最早是永忠、空海、最澄和尚将中国唐代的煮茶方式传回日本,并且在天皇面前献茶,很快就在官僚贵族上层社会推广开来,宋元时期,日本的荣西和圆尔辩圆等僧人又将中国佛教寺庙中的茶事活动引进日本,后来在明清时期在千利休等人的手上形成了高度成熟的茶道艺术。宋元时期中国的盛行的是点茶方式,是用蒸清茶粉冲点击拂泡沫后再饮用,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废弃点茶方式改用散茶冲泡,但千利休推行的茶道仍然继承宋元的点茶技艺,直到今天,日本的茶道主流“抹茶道”也还是沿用这种古老的点茶方式。
茶叶西传的时间要晚得多,直到16世纪才通过葡萄牙人传播到欧洲,然后传入英、法等国。但是由于中西文化得差异,历史背景的不同,西方人只将茶叶当做保健的饮料,并没有接受中国的茶文化。他们主要是接受红茶,最早是将茶叶放在咖啡店出售,并且还是像喝咖啡那样加糖加牛奶,以致至今国际茶叶市场上还是以红茶为主导。他们并没像中国茶人们那样追求色香味形和诗化的意境,更不会去追求茶叶的自然形态美,所以他们只需进口一些中低档的红碎茶或绿碎茶,至今只盛行袋泡茶的方式,而没有接受中国的泡茶技艺。个中原因之一,是当中国茶叶在西方流行之时,欧洲已经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有自己成熟的文化形态,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因此不容易接受距离遥远、为他们所陌生的东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从而也使他们至今一直停留在饮茶阶段,没有进入品茶的高级阶段。
由此可见,不管是东方日本还是西欧的英国,他们都没有与时俱进地跟随中国茶艺的时代步伐前进,而是停留在相对滞后的阶段。日本停留在宋元时期地“点茶茶艺”(用蒸青茶粉冲点击拂)阶段。英国地所谓红茶文化,加糖加牛奶,也是我国古已有之地调饮方式,只是将茶作为一种饮料而已,他们使用地袋泡茶方式,虽是工业化的产物,使用的原料却是红碎茶,没有什么文化内涵,就品茗艺术的角度而言,并不是一种进步现象。
这一现象,对中国茶叶在今天国际贸易市场上的处境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比如,国际茶叶市场上是以红茶为大宗,中国不占主导地位。绿茶虽然是中国的强项,但是国际市场上所需要的大多是作袋泡茶用的绿碎茶,属于中低档茶叶,产值不高。中国所擅长的名优特茶在国外并没有派上用场。以致作为茶叶故乡的中国只能被置于老二老三的尴尬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