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规是用来画圆的工具,而矩是用来画方的工具。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希望自己为人处事内方外圆,方方面面八面玲珑。
细细品饮普洱茶,能品出普洱茶的“方”、“和”、“圆”三种品格,即品质方正,为人和气,生活圆满。
普洱茶从无形到有型经历了上千个春秋,唐代樊绰的《蛮书》记载中原的茶艺出现了“蒸青团茶”,而当时云南茶还处于“散收无采造法”阶段。直至元代中原紧压茶制作工艺逐渐传入云南普洱茶区。后中原其它茶因追求新鲜饮用茶而放弃紧压技术时,普洱茶却完整全套承继紧压茶工艺至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千百年来,人们把自己的喜好、理想和愿望,将散茶紧压成含有某种意义的外形。最常见的有方砖、沱茶和圆饼。方砖方正稳重,代表人们追求品质至上;沱茶腹部空而内外俱圆,代表和谐包容及民族和睦团结;圆饼圆滑整洁,代表人们对生活圆满的追求。
普洱茶的“方”
二十世纪60年代未70年代初云南省茶出制定的普洱茶方砖(方茶)标准样:选料精细,做工精致,边角整洁、形状端正……。可见消费者需求的普洱茶,用料精致洁净,外型端正,追求的是品质第一。即我们追求的陈香是建立在卫生和环保的安全陈香。
一片陈香质优普洱茶的出品,厂家和商家所做的工夫起码占了80%以上。余下20%由消费者妥善存放,当存放时间达到自己喜欢饮用的年份时,茶汤一开,自然水到渠成,心满意足。政府部门则是裁判员,秉公执法,净化市场。
一个时代的来临必然经历一个从乱到治的过程。2000年代随着普洱茶热持继升温、火爆。一些只顾眼前利益的厂家和商家,粗制滥造普洱茶,或以假乱真,以劣充好,或假冒著名商标欺骗消费者。作为普通消费应该如何面对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提高消费者本人对普洱茶的识别和品鉴能力。这方面的能力可以从书本知识和网站资料获得,从茶友交流和拜师求学及自我操练三个方面获得。要想迅速大量了解普洱茶知识,提高普洱茶识别能力,最有效的办法是书本知识。这是一种大脑投资,除了可以迅速增长普洱茶知识外,还可以减少买错茶的风险,少交学费。互联网上资料大多是免费的,不过网上资料的真实性判断,要积累一定识别能力后方能判断。自我操练是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也是自己感观最真实的反映。以茶会友交流茶品,交流心得,能者为师。其次是认准品牌。今年一月一日起国家实行QS质量安全认证,今年一月一日后生产的茶叶未获QS认证严禁上市。我们要选购已获QS认证,公司信誉高,性价比高的品牌。
通常说一壶卫生环保的安全陈香普洱茶,厂商要做的工夫占80%,事实上厂商应该100%把产品做到最好。生产销售性价比高的产品才是厂商成功之道。追求眼前利益,不讲品质,没有诚信的厂商只会在市场竞争中大浪淘沙,被逐步理智的消费者和渐趋规范的市场所淘汰。所以厂商打造的品牌会象普洱茶年份积累一样,随着诚信程度的沉积累计而发扬光大。最终消费者选购普洱茶,从认可其品质,到认可其品牌。
政府有关部门在日渐升温近趋火爆的普洱茶市场中,处理消费者与厂商关系应起裁判员作用。对消费者要作正确的宣传引导;支持各普洱茶协会等团体工作;质量监督部门严格执行QS质量安全认证,杜绝不附合要求的产品上市销售;工商部门要严格依法打击普洱茶行业中的假伪劣产品。
当消费者、厂商及有关部门都充分认识关注普洱茶市场,共同维护净化普洱茶行业时,普洱茶行业必然会迎来其健康发展壮大的春天。这样环境里出品的普洱茶才会是绿色的饮品。
普洱茶的“和”
普洱沱茶的外观很特别,从茶面上俯视象个圆球,则面象个圆底的苹果,从下仰视原来沱茶是空腹的,象个厚壁圆碗,内内外外线条流畅圆滑,视觉上给人一个和谐协调、谦虚包容的美感。古时人们紧压沱型茶追求的是一个“和”字,中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云南是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封建社会时代民族纠纷及战乱至使多少民居被毁,多少百姓无家可归。那个年代老百姓最大的愿望是和平盛世,所以“和文化”成了老百姓最津津乐道的话题,什么“以和为贵”、“和气生财”成了老百姓最常用语言。而作为现代文明国家的人民政府则顺应民意,提倡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社会。
普洱茶“和文化”第一个特点是茶与人和。茶文化是清醒文化,新鲜的茶叶中含有较多咖啡碱刺激大脑神经,形成大脑兴奋,情绪虚浮。喝新鲜茶多了容易醉茶,还会伤胃。醉茶比醉酒更难受,醉酒可以稀里糊涂去睡觉,可以药物解酒。而醉茶的人可以说头脑清醒活受罪。茶文化追求的是宁静泰然、天地人和。普洱茶的熟茶和陈年老茶无刺激性,对品茗者精神状态的处理,正如中医养生一样,避免因提神而伤神,最大限度避免醉茶现象。可以说普洱茶文化最大的特点是茶与人和。不管您能不能喝茶,也不管您喝习惯了什么茶,您都可以从普洱茶系列中找到与您口味相和的茶品。
普洱茶“和文化”第二个特点是促进家庭和睦,普洱茶不伤胃,不醉茶,是一种适合男女老少一家人共同参与的健康爱好。一个家庭难免会有矛盾或麻烦事,请别急!什么话都可以坐下来,泡壶普洱茶,再喝上几口,心平气和慢慢谈。家和万事兴,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还有人愿意闹吗?